环球时尚>传媒动态
《黄花落,黄花开》连载
2011-01-21 09:56:00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我已经串联了一帮老兄弟,现在……在禁卫军中还多是我们的人。蒙古的博尔济吉特培等都回本旗了,组织勤王敢死队。陕甘的长庚、升允都是忠心耿耿的疆臣,若奉朝旨,必定竭力效命。如果以朗贝勒和泽公出面组阁,铁将军出任总司令统率北军,大可与革命党决一死战!我们宗社党所有同仁,要捍卫大清的宗庙社稷,谁要坏大清的江山,我等便与谁拼命!进去说话!”

四合院里昏黄的室内,香炉里插着香火,烟雾弥漫。良弼密授机宜。

“现在在北京城里,皇上和太后被袁世凯挟持,逼着他们退位。如果咱们能把皇上和太后保驾到热河,联络满蒙势力,只要手头有实力作为凭藉,咱们满人的富贵尊荣,也能得到保证。”

众人相互看看,轰然响应说:“王爷,你有这个决心,我们就好办了!事到临头,唯有放手一搏了!从不可能里,觅出一条道路!我们现在就去再赶制些炸弹,这玩意儿最有用……”

中年汉子用手指着这些人说,“王爷,这些都是我们在北京联络的旗人志士,咱们再忠心扶保大清,好好干他一家伙!”

良弼目光炯炯地看着大家。“好。真是板荡识忠臣,却没想到,咱们大清的脊梁,却在这个小小的屋子里……拿酒过来!”

有人端过一个酒坛子。良弼打掉泥封,咬牙割开手指,将血洒在酒里。

“现在,没有什么王爷和旗民之分了,咱们都是白山黑水里出来的老祖宗的后代!大家能一条心干到底的,就在这里歃血为盟。我和你们从此就是兄弟,祸福与共!干得好的话,满洲的地,蒙古的牧场,随你们挑!”

屋子里的人都把血混到了酒里,神色肃然,仰着脖子把酒喝干,又纷纷把碗摔在地上。

良弼一招手,有人送来一个箱子。他揭开盖子:“这里有些钱,大家要做大事情的,在兄弟准备好的盟单上写好名字,盖了手印之后,每人一千块大洋,先把家安顿好!这未来提督镇台的位置,大哥我预先给你们留着!成与不成,就看这次了!”

一队马车从马路上急驰而过,袁世凯和赵秉钧端坐其中,正在说话。突然,袁世凯看到一骑人马迎面过来,与他擦肩而过。

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将领骑在马上,他头戴金边宝星大盖军帽,身穿上等毛呢军装,外罩狐裘军衣大氅,肩章领章闪闪发亮,一股英武气概。近看,原来竟是那个在大杂院里破衣烂衫的良弼。他的身后,有十余名肩背德国造毛瑟步枪的亲兵护卫,个个剽悍异常。人马如一阵疾风卷过,雨点般的马蹄溅击起黄尘飞扬。

袁世凯敏感地问:“这是什么人?”

赵秉钧向外看了一眼:“他是良弼,宗室里的少壮派,我也一直没见到他,一定是前几天突然从日本回来的。”

袁世凯想了想:“事先怎么毫无风声?”赵秉钧还未回答,袁世凯突然说:“我想起来了。他是红带子的宗室,镶黄旗人,前些年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了,所以我北洋军里面对他并不熟……”

赵秉钧看了一眼袁世凯:“不过,听说他在朝里正当红,是满臣少壮派里出类拔萃的人物。宫保,他这时候回来,恐怕不是什么好兆头啊……”

袁世凯不语。半晌,他叹了口气说,“清帝退位的事,目下已成僵局,其实也就是那么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皇族亲贵,在死撑着,其台柱人物就是良弼了,他有禁卫军做实力后盾……”

刚回到袁府,袁克定就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袁世凯眼睛微睁。“为什么慌里慌张的?”

袁克定站住,稳了稳心神。

“父亲,良弼和宗社党发表宣言,遍发传单,煽动满族官兵,运动禁卫军,收买京中的侦探和巡警,招募东北的红胡子,蒙古王公已纷纷出京,各回本旗,或谋独立,或组织义务勤王敢死队。扬言要以最激烈的手段,要……要与父亲同归于尽。”

袁世凯将靠在沙发上的身子挺直,脸上没有任何表示。袁克定接着说,“听说宗社党的成员胸前都有标志,刺着二龙图案和满文姓名。现在他们到处串联,北京城人心慌慌,许多人都准备外逃了。”

袁世凯自语:“旗人现在又活动起来了?这个良弼,我邀请过他几次。就算不投桃报李,也不至于恩将仇报啊?”

袁克定说,“父亲的卫队不足三千,要是宗社党真的暴动,我们的处境极其危险……”

袁世凯闭着眼睛,慢慢斜躺到沙发靠椅上思考片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慌什么?”

这时,从后堂传来一阵隐隐的丝竹之声。袁世凯睁眼问:“这是什么声音?”袁克定回答说,“太太们请了宫廷供奉谭鑫培,还有京城里一些有名的角儿,在后堂清唱。刚才,五姨太还打发了人来,要请父亲去听戏呢。”

袁世凯徐徐说,“你去把你五娘请来,我有话同她讲……”

拿着五姨太积蓄的珠宝和私房钱,袁世凯来到了奕劻庆王府邸,两人秘谈良久。

奕劻还在琢磨那个让他陌生的名词。

“办一办共和……办一办共和?南方的这些朋友,未免说得太轻巧了些。又不是开洋务局。办一办?若是折了本,是不是就不办了?”

袁世凯连连点头,表示这话说到自己心里去了:“是啊,就说那法兰西,那可不是什么试办共和,那是真真正正地办,结果就是办不好,内忧外患,国家乱了一遍又一遍,那就是前车之覆,我们要引以为鉴……”

奕劻看着眼前的支票和珠宝,皱着眉头想了半天。

“宫保,打一仗,最后会是什么后果?”

袁世凯很实诚地说:“王爷,革命军虽不善战,却很勇猛,再加上乱民蜂拥,胜负难料啊。”

奕劻沉重地叹气。“看来,我大清怕是真的不保了?……”

袁世凯看了看奕劻的脸色说,“若退,则尊荣、优待、包括皇帝的尊号,都能保全,乾清门以内的紫禁城,仍然是清廷的天下,具体的条款还可以商量,我可以担保。”

奕劻面有忧色。“这事……关系重大,怎么着,宫保也要打一仗,打给朝廷看,打不过,那没有办法;天下君臣,都看见的。”

袁世凯断然摇头:“没有时间了。古语云,兵败如山倒,以南方现在的民意民气,犹洪水猛兽,到时非但皇室不保,恐怕连亲贵宗支,无一能免牢狱之灾的羞辱,此所谓一保俱保,一损皆损啊。”

奕劻终于下了决心。“好!宫保,天一亮,我们就去见太后……”

养心殿东暖阁里,朝服朝冠的重臣围坐一处,捻胡子拨弄朝珠的不一而足。有的人还在佯咳嗽,互相眼神乱转,就是不肯先开口说话。

袁世凯进门,一脸悲伤。隆裕情知没有好事,表情木然。

“有什么事,直说吧。”

袁世凯沉默半晌,把情况全盘托出。

“南方的党人坚决不同意君主立宪,坚持要以共和制为国体,谈了这么久,他们只答应皇室退位之后,给与优待。皇帝退位后,将每年拨给四百万银子的优待费,皇帝可继续居住紫禁城,还有保留尊号等优待条件。”

隆裕太后泣不成声。袁世凯小心地解释:“太后。能和谈,总是好事。臣曾读过法兰西革命的历史,试想法国革命时,王室若能早顺民意,哪至于招来那样的大祸!”

铁良站了起来。“袁世凯,前几天你还信誓旦旦,说要保大清,怎么忽然态度大变,如此威胁朝廷?”

隆裕太后也控制不往了。“袁世凯,原来以为,有你撑持大局,虽然风雨飘摇,起码还能再支撑几年,不至于不可收拾。哪知……我大清还能靠何人来撑持呢?”

袁世凯很是尴尬。

“太后,要是激励将士勉强一战,而财赋省区,全部沦陷,没有经费,再拖下去,必然有内部溃散的一天。何况现在人心涣散,人心趋向共和,不羡慕爵禄,不畏惧刀兵,这种情形,决不是一两个革命党所能煽动的。臣受命于危急之秋,也真没料到,国事竟然败坏到了如此地步……”

半晌无人说话。袁世凯又说,“太后,过去改朝换代,没有不乱杀一通的。明朝末年李闯王进了北京城,杀得尸骨遍地,血流成河,皇族的人死了不知有多少,崇祯皇帝急得没法,还不是跑到后面的景山上吊死了……”

小皇帝溥仪不知是不是听懂了,也哭了起来,太后抱住小皇帝,愈加心酸。袁世凯瞄了一眼小皇帝。

“太后,今大清皇帝退位,不仅保持其尊号,并可享受优厚的岁费,这是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事情。我们在谈判中大费口舌才做到这一点,总算尽了臣子一片苦心。请太后……”

奕劻插话说,“现在不比往日,又那么多洋人国家在,还有袁宫保这个老臣在,总能保证太后和皇上退位后的尊荣体面……”

铁良突然用力地把奕劻的朝珠一扯,稀里哗啦地顿时落在地上。他又看着袁世凯。

“你这个活曹操!……咱们爱新觉罗家的,什么没见过,还贪图他们恩赐给我们的这一点优待吗?爱新觉罗的先辈开疆拓土,汉唐宋元明,哪朝哪代有我们如此广阔的疆域,有我们这样的荣耀?”

他看着隆裕,眼睛通红。

“太后!现在第一镇还有一半咱们的满族子弟,加上禁卫军的兵力,臣愿意带这三万子弟,南下找民党拼命!再不济,论兵有东三省的旗兵,蒙古各台吉的部队,铁良在联络俄国人,肃亲王在联络日本人,咱们大清的日子还长着呢!”

袁世凯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隆裕太后抬起泪眼说:“此事我不能做主,需要王公大臣们讨论,方能决定。”

袁世凯点头:“南方迫不及待,请皇太后迅速召集会议。”

隆裕太后木然点头。她心里一阵阵地寒意入骨,人到穷途末路,才会有一点自知之明;她现在才明白,袁世凯是决然不能再依赖了。

袁世凯倒退到门槛,方转身出门,身后又传出皇太后的痛哭声。

众人唏嘘叹气,都不发一言。

隆裕太后看着奕劻。“你的意见呢?”

奕劻为难了一会儿,还是张口了。

“太后,如今革命共和是时兴的潮流,朝廷天下万国谁都拗不过的。幸好还有个袁宫保撑着,还在给咱们朝力争优待条件。听说南京方面已经保证,皇帝尊号永存不废,今后以外国君臣之礼相待;每岁还决定拨给皇室费用四百万两;宫禁侍卫也照常应用。这些条件都已登了报,中外周知了,还有什么不好?”

隆裕太后面色凄怆。“那你是赞成皇室退位了?”

奕劻连连摆手。“臣是据实判断当今的形势,至于皇室是否退位,臣世受国恩,哪敢出此大逆不道的言语,一切由太后明断就是。”

隆裕太后又看其他人。过了半天,也只收获了一片唯唯诺诺:一切听太后的旨意。

隆裕太后泪如雨下。

“你们都不说,看来是要我一人承担了! 我一个妇人家,身系一个皇朝的命运,而手中却又无兵无臣……也好,以后就由我做主好了,你们别说祖宗三百年的基业,都断送在我一个人的手中!”

良弼愤然站起来。“太后,您就放心吧,臣自有安排,我大清深恩厚泽三百年,这河山,臣相信还能收拾回来!太平天国洪贼猖狂之时,人人都说大清保不住了,曾国藩曾公却坚决不信,奋起率湘兵而灭洪杨,难道,我们就不能学学他老人家吗!请太后暂罢退位之议,只冷眼看袁世凯如何演完这出戏!”

奕劻苦着脸摇头:“清室优待条例马上就要形成明文了,你为什么还非要如此行事不可,陷太后与皇上于险地呢?”

良弼不理他。

“太后,咱们大清兴复的机会就剩这么一次了,错过了,就真的对不起祖宗了!”

再无人说话。夕阳深了,风也紧了,没有什么特殊的声响,紫禁城变得更加沉静。仪鸾殿内变成了个坟场,一片死寂。

数天以后。北京城发生一件血案,良弼被刺身死,刺客是革命党人彭家珍。

袁世凯想良弼死,要借刀杀人,最好的刀莫过于革命党。此时汪精卫正巧从上海回到北京,袁氏父子乃向汪氏示意,表示良弼已成为逼迫清帝退位之最大障碍,请务必设法除之。汪氏领命后,于是去找当年的搭档黄复生。黄复生找到了彭家珍。

彭家珍是四川金堂县人,陆军武备学堂炮科的高材生。毕业以后,由四川总督锡良派到日本,调查军事情形,购买军械。事毕回川,就一直在新军充当下级军官。

宣统二年,锡良当东三省总督,彭家珍投奔旧主,被委为讲武堂学兵营队官。此时他已秘密参加了革命,但在东三省的发展不利,因而走了新任总督赵尔巽的门路,调充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与越铁桥、黄复生、陈宪民、李石曾,以及汪精卫他们,一共二十八个人密谋起义。当时革命党的经费相当困难,幸得彭家珍顶着天大的干系,盗用军饷作为购买弹药、交际应酬之用。后来,他又拿陆军部发到兵站的火车免费票及半价票,源源供给同志,不但减省车价,而且用军用票可以掩护身份,可谓煞费苦心。

武昌起义后,北方党人密谋响应,做过各种暗杀的计划,都不成功。最初是打算在十二月初资政院开会,亲贵们大多出席时,一网打尽。由于炸弹运输不易,中途延误,而资政院又草草收场,等炸弹取到,已无用处,失去了一个大好的机会。

第二个计划是分头行刺。为稳妥计,彭家珍专令学生刘升赶赴奉天,在那里以崇恭的名义致电良弼,伪称东三省旗人将推崇恭为首,即日派人赴京与良弼商议组织敢死队事宜,以挽救朝廷。如此安排后,计算电报到达的时间,由同志持用崇恭的名片,分谒亲贵,相机刺杀。预定的目标,第一个就是良弼。此外,还有荫昌、载泽、载洵、载涛、溥伟等等,都是御前会议中发言最有力量的人。

这个计划,未为同志接受,彭家珍慨然表示:“你们不干,我干!不达目的不止。”

像汪精卫这样大义凛然坐过牢写过绝命诗的,犹如自杀过一回,很难再来一次。但彭家珍不同,他才24岁,在汪精卫这位榜样面前,他只是一个心潮澎湃的少年。在他心里,只怕古代的荆轲、聂政,也丝毫不在话下。

彭家珍在北京想刺杀良弼,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于是,他在北京寻摸数日,到处勘验路线。

几日后,正好汪精卫提供了一张奉天讲武堂监督崇恭的名片。崇恭与良弼关系密切,而彭家珍曾在奉天讲武堂任职,如此彭家珍便可找借口接近良弼。

彭家珍揣起这张名片,准备好了一颗药份十足的炸弹,会集在京同志,告知自己的刺杀计划。几个人喝着“断头酒”,生死离别之际,难免同声一哭。唯有彭家珍谈笑自若,把身上的金表等物,分送给一起吃饭的同志。

席间,有同志悲歌慷慨,高吟赵伯光送烈士吴樾的赠别诗:

临歧握手莫咨嗟,小别千年一刹那。再见却知何处是,茫茫血海怒翻花!

辛亥腊月初八,良弼到内廷赏赐喇嘛腊八恩粥,并议南北军事,至晚未归。而彭家珍已身着标统制服,佩刀携弹,乘马车来到良弼红罗厂宅邸,呈上崇恭名帖,在清廷军咨府的良弼办公室等候多时了。

当时良弼公事繁忙,就对门卫表示说,自己和崇恭本人虽同为留日士官生,关系不是很熟。白天衙门事多,他让这位“崇恭兄”晚上去自己家里见面。

得了准信儿后,彭家珍怀揣炸弹,一直在西门大红罗厂的良弼宅前恭候。

等到很晚,良弼方才乘马车返家。大门一开,院子里面射出的光亮,把一身笔挺戎装的良弼映得一清二楚。

彭家珍迅速闪出,口中亲热称呼良弼的字,“赉臣,我来了……”

良弼见来人完全陌生,悚然警惕。他说,“深夜至此,什么事这么急迫呢?”他倒退两步,想返回马车中。

彭家珍扔出炸弹。弹落地而爆,良弼左膝立断,唯筋、皮相连,左股亦重伤,惨不忍睹,哀号连连。而弹片飞溅之下,彭家珍亦躲避不及,被溅起之弹片击中头部,当场殒命。同时殒命者还有良弼的卫兵八人、马弁一人。

良弼在临死前对亲眷说:“不要伤悲。杀我的,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懂我的知音。可惜我满朝那么多的王公大员,无人知我,知我者竟在革命党中……”

众人泪下。

良弼疼痛难忍,断断续续地说道:“请记下我的遗言,转告肃亲王和摄政王爷。我死不足惜,只是我大清宗社,从此将亡,令人伤悲。去年我奏请释放党人,请开国会,没人听我;今年秋天,辛亥风潮,请以禁军赴前敌,又不信我,终致失败;我见朝廷已不可为,开始组织宗社党,谁知刚有头绪,我又……诸君努力吧,我先去了……”

他看着身边的几个兄弟,最后微笑了一下。

别哭了,二百余年的赫赫皇朝,怎能没有一个殉葬之人呢……

良弼长叹一声,气尽而死。

四处都笼罩着一片绝望的情绪,漫天的风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善耆王府内,善耆喃喃地说,“气数尽了,就是气数尽了。洪秀全作乱那会儿,咱们就该完了,曾国藩帮咱们打回来了,靠老佛爷维持个大局。这手腕,谁也比不了她。老佛爷去了,我就明白,这大清,就该下台鞠躬,再多的心思,不过也是白费罢了……”

他一个人扶墙慢慢走着。“二百六十年,总共二百六十年的大清啊……我大清的最后一小片希望的火苗熄灭了……”

雪落在九重宫阙的金色屋顶上,像在为这垂死的王朝,唱出悲凉的挽歌。

来源:中国日报网 实习编辑:田晓璇

|<<    上一页 21 22 23 24 下一页  




热点TAG
新闻热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