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尚>传媒动态
《黄花落,黄花开》连载
2011-01-21 09:56:00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第一章 , 欲近天晓

1

千里烟波

多少年之后,蔡锷总会想起1902年5月中旬,他和杨度、黄兴乘坐日本客轮“山东丸”号,一同赴日留学的那一天。

在人头攒动的吴淞口码头上,搬运行李的挑夫和检查行李的军警拥挤喧哗着,发出一阵阵嘈杂的人语声浪,加重着他千里去国的孤寂和离愁。

船终于渐渐地离开码头了。薄雾渐渐地淡去。天气特别好,微风拂面,碧涛万顷,海上有一些水鸟,太阳渐渐升起。

当“山东丸”号驶离吴淞口,来到公海上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乘客们都涌到甲板上凭栏眺望,呼吸着海上的自由空气,欣赏着茫茫无际的海上月色。

蔡锷也从客舱里走到甲板上。那年的他只有二十岁左右,身材瘦长、皮肤白皙、面目清癯。他那稍嫌瘦削的脸上,似乎总有一种深藏的惊讶,以及因为孤独而带来的忧郁;就像他现在趴在栏杆上的样子一样,目光疑惑地望向大海,眼睛里流露出一股绵长无尽的思考。一般而言,有这样目光的少年,注定将会有心路崎岖的命运。他们的智慧总会伴随着怀疑成长,他们的脸上,便始终笼罩着一层与年龄不符的深思的迷雾。一种特殊的气质会经由日积月累,沉积堆砌而成。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一生注定将不会平凡。

夜色正在淡去,显出海上的一层薄雾,像一层纱幕。渐渐地,这层纱幕也消失了,大海清楚地显露出来,没有遮掩,也很平静,但是再没有遮掩也觉得有看不清楚的地方,再平静也觉得有一种汹涌的力量,只因为它是大海。蔡锷怀着崇敬的心情,凭栏远望。

这不是他第一次去日本。三年前,他应恩师梁启超之召赴日本留学,后来因父亲病故,他匆匆赶回邵阳老家奔丧,待丧事完毕,协助兄长安顿好后事后,他再一次辞别老母,踏上返回东瀛之路。从古老帝国航向现代世界,蔡锷感觉自己与自己的国家一起,进入到了一条神秘、曲折、充满冒险与奇遇、而最终期以光明终点的航道。在精神与时空两方面,远渡东瀛都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创举,它打破了有史以来中国青年所走过的封闭、循环的人生轨迹,而获得了一种无限发展的开放视野。

但此时的他,只是在想家乡的一切,曾经的日子一点点清晰起来,思维绕过岁月的河滩,又溯向了记忆的源头。

再过一段时间,长沙城里就要渐渐飘起越来越浓的桂花香啦,手艺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展示着他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嘹亮嗓音。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韵味悠长,就如同湘江亘古不变的水声,让长沙人在梦醒的一瞬间、在回头的一刹那,都能忆起那迟缓而温暖的过往。

不过当时的长沙,已经有了不少新鲜的事物。作为维新变法的前沿阵地和舆论中心,不仅在文化教育界,有谭嗣同等人搅得风生水起;而且机器制品局、商务局、农工商总局、丝茶公司等也纷纷挂牌,铁路也开始修建,整个城市都洋溢着一种时不我待的焦灼、振奋之感。

在长沙,很多人都知道邵阳有个神童蔡艮寅,他13岁考中秀才,14岁时岁试第一,15岁秋闱中举,16岁投考时务学堂。在参加考试的两千余人中只录取40名,而蔡锷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那时,蔡锷还没有改名,名字就叫蔡艮寅。这个少年怀着无比新鲜的心境,迈进了省城长沙位于贡院大街的时务学堂的大门。

时务学堂白墙灰瓦,所有的檐柱、梁椽都不上漆着色,除去做工精细之外,一切唯求朴素清淡。坐在书案之侧,推窗所见是几株高过屋檐遮天蔽日的浓绿的芭蕉。但这里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学堂。从早到晚,学堂总是车水马龙,冠盖如云,省城衙门里的抚台、臬台、学台,时常到学堂里来授课,南来北往路过长沙的官员、关心国事的商贾百姓,也纷纷前来参观,一时间这块安静的求学之地,成了各界人士议政的中心。当然这也正是梁启超的本意,他主持时务学堂,就是要把这里变成宣传维新思想,培育维新人才的基地。

想到梁启超,蔡锷的心里泛过一丝暖意。梁先生的教学方式很是与众不同,正正规规的讲课时间不多,对于每一个学员来说,他主要是通过批阅其作业来启发思维。那年的梁启超也还只有二十六岁,思维敏锐,精力饱满;他要求学员每五天交一份札记,内容不限,大至对朝廷政令、各种动向的议论,也可以是关于身边琐事的观感和心得。他对每个学员的每篇札记都悉心批阅,批语动辄数百上千言。有时他给蔡锷的批语,往往要比蔡锷写的札记还要长。

蔡锷是学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位,据说,也是头脑最聪睿的一位——十几岁的年龄,他和学堂里的其他师生们一样,有着救亡图存的强烈忧患,以及革故鼎新的战斗激情。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浙江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广东人梁启超的《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湖南人谭嗣同的《仁学》,福建人严复的《原强》……

在这样一个当时中国最新式的学堂里,他聆听了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和熊希龄等近代大贤激进的改革言论。这个童心未泯的少年,是如何慢慢有了慷慨志士的担待?蔡锷一生所作所为,和时务学堂的求学生涯有多大的关联?这些问题有待考证,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一番中国近代最高水准的教育历程,对于蔡锷的精神启蒙而言,一定是弥足珍贵的。

往事如海,涌动着跨岁月的波浪,倏忽在蔡锷的心头弥漫开一片片烟波。这个年轻人开始用一道尚未完全成熟的目光,疑惑地打量着这个古老的帝国。此时的大清王朝,仍旧处于寻寻觅觅而又前途未卜的状态中:新与旧的因素并存,传统与开放互相抗争;守旧的力量仍然顽固而强大;但毕竟变革的脚步已势不可挡。在长江,来自西方列强的轮船军舰川流不息;在上海,外滩的西方银行接二连三地出现;中国军事学堂成立了,开始用印刷出来的西方科学教材训练年轻军官;电报得到了应用,各地大臣们的奏折在各省和军机处之间飞快地传递;在文化思想界,一些关于华盛顿、拿破仑和彼得大帝的小册子,也开始在读书人的手中流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热点TAG
新闻热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