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尚>传媒动态
《黄花落,黄花开》连载
2011-01-21 09:56:00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5

养寿园里的神秘客人

就在孙中山、黄兴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同盟会上海支部的宋教仁,出现在了河南洹上的袁府养寿园。这里,可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所在。

三千多年前,商朝的一代名君盘庚将都城从曲阜迁到此地,从此开创了商朝蓬勃发达的新时代。这里属太行山东麓,山岭交错,土地断层,大部分山脉形成千米以上的单面山,还有大小不等的盆地。

传到了纣王手里,由于残忍无道,招致天怨人怒,终于引起了周武革命,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了,繁华都城也随之沉寂。但此地毕竟是晋冀鲁豫四省交会之要冲,是兵家必争之重地,渐渐地又人烟稠密起来,商贾云集,于是形成了一座热闹的城池——豫北重镇彰德府。清朝末年,这里有了第一条铁路后,彰德府的变化就更是日新月异。

彰德北关外有一条洹水,洹水上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大木桥,名叫圭塘桥。踏过圭塘桥,就是有着百来户人家的洹上村了。村里有一处前明藩王府,已荒芜多年。时局动荡之际,袁世凯似乎有了些预感,便叫大儿子袁克定来购置和增建一些房屋。袁世凯搬进来的时候,这里已被袁克定改造一新,形成一个规模可观的寨子,高大的院墙,把院落围得严严实实,高墙四角上筑有坚固的碉堡。

高耸的墙堞里,则完全是另一种气氛。里面辟有菜园、果园、瓜园,林木之间有九个院落,分别安顿着主人的九房妻妾和各自的儿女。每个院落都自立门户,均有一条小道通向府内的大花园。花园里建有楼台亭阁,还有一个植满荷花的池塘。袁世凯特别喜欢这个大花园,亲自命名为“养寿园”。

九个院落建好后不久,却又开始重修,准备从九处增加到十处,因为袁家长长的姨太太行列里,又将新加进一个。据说袁世凯每逢一次变迁,就要置办一房姨太太,作为对自己的奖赏。这次来到洹上村不满一月,这位51岁的养寿园主,马上就要高高兴兴地第十次做新郎官了。

此时,袁世凯头戴遮阳草帽,身着农家衣衫,神态从容,提着鱼篓和钓竿,沿小路向他缓步走来。这个形象给宋教仁印象颇深。

宋教仁是湖南桃源人,1903年,他曾赴武昌新式学堂学习,以邹容的《革命军》为座右铭。是年冬天,他到长沙结识了黄兴,并组织秘密会社“华兴会”准备起义,起义失败后逃至日本,一边学习法律一边参加孙中山、黄兴领导下的同盟会的活动。回国后,在武汉、南京组织中部同盟会,同时兼任上海《民立报》的主笔,以桃源渔父的笔名撰写时评,对清廷大加挞伐。

宋教仁知道,自从李中堂病故,袁世凯署理直隶以来,提出了慎号令、教官吏、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重游历、定使例、辨名实、裕度支、修武备的“治国十策”,先后采取了设立银元局、课吏馆、校士馆、商务总会、大学堂等维新措施。由此看来,袁世凯主张变革、推行新政,和革命党人追求的目标有很多共同之处;另外他近年来宪眷颇隆、权倾朝野,不但实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而且还加太子少保衔,兼任参与政务大臣、会办练兵大臣、办理京旗练兵事宜大臣、督办电政大臣、督办关内外铁路大臣、津镇铁路大臣、京汉铁路大臣、会商商约大臣等职,也就是说,他已经将清廷的军政大权逐渐集于一身!而且袁城府极深,善于通权达变,并不拘泥于寻常的伦理纲常。当年他能权衡利弊,背叛光绪,在目前清室疲敝、太后垂危,自己又大权在握的情况下,又焉知他不伺机反对清廷?此时如能对其晓之以民族大义,将其争取到革命党人一边,那么,反抗清朝、实行变革的目标岂不是易如反掌?

袁府的养寿园内烟波浩渺,柳色青青,袁世凯慈眉善目地欣赏着周围的风景。宋教仁的低声劝说滔滔不绝。

“……宫保,目前政府之腐败、专制之酷烈、官场之舞弊,这些无一不是速亡之迹象。所谓大厦将倾,到处可以听到断裂的声音。大清朝病入膏肓,恐怕再也没有良药可治了,现在,就等着咽下最后一口气……八旗子弟,早就成了提笼架鸟的酒囊饭袋,大清的国势,都是靠着汉大臣的实力派支撑。西方列强又在步步进逼,还是李鸿章说的好,这已经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了……”

不远处有一些袁家的亲眷在游玩嬉戏。宋教仁抬头看了他们一眼,继续游说:“袁公,你是真的觉得,大清国它还有救么?如果你能倒戈反清,并且放弃专制,赞成民权,实在是中国之大幸!曾文正公的千秋功业,难道你不想要?而现在,是曾文正公也不曾遇到过的大好机会。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是抓还是放,就看你的了!”

袁世凯看了一眼正在远处摆弄相机的记者,终于表态了。

“我也知道,这个大清,现在已经到处走风漏气儿……就算再自欺欺人,也无法回避这样的局面。不过,袁某的打渔生涯,是作了长期打算的。我老了,经不起折腾了!”

说着就站起身来,去收拾他的蓑衣渔竿,和宋教仁一起缓步走向池塘。

不知想起了什么,袁世凯转身看着宋教仁,问他:“你的笔名是桃源渔父,什么意思?”

宋教仁回答:“只要革命成功了,专制废除了,共和建成了,我就去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农夫、渔夫,做一个自由民,了此一生。”

袁世凯感慨地连声夸赞:“好,好!革命党人的胸襟,果然不一般。”

宋教仁乘机进行最后的努力:“宫保,清室衰微、民军四起,改朝换代也是意料中的事。但这次不一样了!民主革命的地火已经烧遍全国,即将喷涌而出。人们心中所想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不是取代清朝的另一个王朝!……您站得高,看得远,您说说看,是当一家一姓的奴才好呢,还是做主宰中华的大总统好?”

袁世凯还是摇头。“能够归老田园,就该给祖宗上香了啊。我垂垂老矣,该清静清静了,你说的那些宏功伟业,全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袁世凯和宋教仁对视片刻。宋教仁点点头:“您再考虑考虑。不管怎样,您是一代名帅,现在布衣草帽,垂钓于柳荫之中,恬淡若此,还是让人心生敬意……”

记者打断了宋教仁的话:“袁大人,准备好了,请上船吧!”

袁世凯丢掉手杖,披上蓑衣,戴上竹笠,上了岸边系着的小船,摆好了姿势。袁乃宽站在船尾,拄个竹篙,装出一副撑船的样子。

宋教仁在岸上旁观。记者在岸上支好了三角架,放上相机,摆弄一阵。镁光灯不停闪烁,拍下了一幅幅精致的田园风光的画面。真有点超然世外、隐逸林泉的样子。

袁世凯淡泊地微笑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为官数十年,到今天,我才算真正明白了这两句话的涵义……”

袁世凯亲自将宋教仁送出大门,双方客气地拱手而别。

宋教仁走后,袁克定曾问他父亲,宋教仁来干什么。

袁世凯哼了一声说,“这小子,鼓动我参加革命。”

袁克定大惊。“革命党,居然来劝您参加他们的暴乱?”

袁世凯挥挥手。“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宋教仁这个年轻人,还是挺有血性的。这些年来,不少有为的年轻人都去了东洋,今后中国的指望,或许就在这批留洋学生的身上。你以后多结识他们,对事业会大有好处。”

袁克定表示不屑:“哼,全是白忙……那个孙文,不过是一介狂生。偌大的中国,几个小毛匪,今天这里嚷嚷,明天那里吵吵,原本不足为奇。”

袁世凯眼一瞪。“哪个小毛匪起事时有如此明确的纲领?对内有《檄文》,对外有《宣言》,要建立共和政府!大清现在风雨飘摇,谁知道还能支撑几年?万一形势有变,一边是老朽的朝廷,一边是年轻的革命党人,你到底站在哪边?”

袁克定不敢再说。

袁世凯接着训话:“你要学会权衡,这个权衡,有两层关键:第一层是双方力量的对比、消长,对他们各自前途的预测和构想;第二层才是更加至关重要的:找到你自己的位置!你懂不懂?……”

袁克定诺诺连声。

夜幕降临了,养寿园的柳岸泉声都已溶入了沉沉的夜色中。而在袁府的内室里,厅堂尽头的红幔徐徐拉开,一曲琵琶如清风徐徐,飘然而至,沁人心脾。

袁世凯坐在椅子上,一个侍女帮他脱下官靴,把双脚放进热水里面,他舒适地呻吟一声。另一个轻轻给他捏着肩膀。

五姨太放下琵琶,端起杯子,小心地用银勺子搅拌牛奶,送到袁世凯嘴边。他闭着眼睛喝了一口:“老喽!打了一天的鱼,浑身筋骨都疼……”

五姨太突然想起一件事:“上回二少爷提到的苏州叶家,要把他们家的小姐送过来,现在已然筹备好了,从苏州起程,走水路北上,这些日子就快到了。”

袁世凯这才想起来了。“叶家怎么这会急着嫁他们家的宝贝女儿,不怕女儿受苦了吗?”

五姨太白了袁世凯一眼:“谁说不是啊?也就我们这些个无根浮萍,才能将就爷这样的吧。”

袁世凯呵呵一笑。“谁又说你是没有根的?有我在,任是八面来风,保你岿然不动!”

五姨太说,“只怕老爷有了新人忘了旧人呀!……”

袁世凯呵呵笑着,把她拉到身边:“有人说我老了,你说,我可是真老了?”五姨太说:“您不老。人家都在背后议论您呢,说您的脑子特别灵,不管遇到什么事儿,您总有这么多的弯弯绕。他们还说,袁宫保生平只爱两件事:抓兵权和养姨太太。说您的军权越来越大,姨太太却越养越小……人家还说了,都说你是西山的黑虎精变的!”

袁世凯呵呵地笑道:“好啊,你说我是黑虎精,我可就要吃人了……”

他真的像虎一样扑过去,抱住了五姨太……

经过昨夜的风流快活,袁世凯睡得很死。清晨,睡梦中的袁世凯被一阵喧哗声吵醒了,袁世凯恼怒地喊了一声:“吵什么?”

怕是再也睡不着了,袁世凯起了床,揉揉惺忪的睡眼,打开了房门。

二姨太板着脸站在院子中间,身后还有几个姨太太在吵闹。

二姨太的抱怨在偌大的庭院里回荡:“老爷,现在这事,我是管不了了。六太太举止轻薄,和二少爷眉来眼去,被我撞见,反被奚落一顿,谁知道他们背地里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你说,该不该管?还有七太太,偷偷出去打牌,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她回回都输,老和管账的要钱……”

几个姨太太七嘴八舌地回嘴,场面一片混乱。

袁世凯大吼一声:“都给我住口!反了天了你们!不识大体……”

姨太太们都噤声了。袁世凯压制住怒气,放低了声音。

“咱们这次回老家,朝廷里的那班老滑头,是不会白白放过咱们的!不知道会派多少耳目监视咱们哪!只要咱们一切行事稳妥检点,他们也就奈何不了咱们了。可是,只要有一丁点儿把柄,那可就有戏文看喽!”

他背着手,挨个巡视一遍姨太太,皱着眉头,语重心长地交待。

“眼下这一关,还不知有多久,也不知有多大,家境败落之际,需要圔家团结,携手共度,不许争风吃醋!”

他看着身后的正室于氏。“我们一家人,难道就不能携起手来吗?你们哪……真是哪个都不让我省心啊!”

于氏低眉闭目。“别跟我说,我早已经是一块牌位了,我不管事,事也轮不到我管,只知道静心养老……”

袁世凯叹口气。“去吧去吧,各人回各人房,该养伤的养伤,该出气的出气,各人干自己的去吧。”

姨太太们没动。袁世凯一摆手:“听到没有?都给我各回各屋,老老实实待着!我在朝鲜的时候,朝鲜国王的卫队,都让我操练出来了,难道还调教不好你们几个女流之辈么?”

姨太太们这才散了。

傍晚,暮色笼罩下的养寿园静谧幽深,水中的亭台楼阁,岸上的花木山石在若隐若现之间,呈现出一种更加迷人的风致。

袁世凯坐下略为休息,拿起茶杯。管家袁乃宽进来禀报:“大少爷来了。”

袁克定进来了。袁世凯看了他一眼。“朝里有什么动静?”

袁克定恭恭敬敬地站着说,“最近上上下下都在忙着立宪的事情,把政治考察馆,改成了宪政编查馆,派杨度做提调。”

想起杨度,袁世凯点点头:“杨度是个很有才华、能成大事的人。我没有记错的话,他今年是33岁,比你略大一点。你可以设法和他多打打交道。”

袁克定点头应允。又说,“还有,现在朝中大臣的劲头,是没有先前大了,看来风向是要变了……”

袁世凯不厌教诲:“所以,你就得及时转舵,但不能太快,免得让人抓住把柄。你进京去吧,河南老家,养我可以,养你不行,以后你就留在京城里做你的官,慢慢学得成熟一点,要给弟弟妹妹做个样子……”

这时袁乃宽又进来禀告说,段祺瑞将军来了。袁世凯沉默了一会儿。

“我这人哪,平生最怕的是部下。今日他是你部下,不知哪一天,他就不是你的部下了……”

袁乃宽赔笑说,“大爷,看您说的,北洋的局面,不还得您支撑不是……”

袁世凯一挥手:“谁要这个北洋军队,谁拿走!让他们来试试,这简直是折寿的玩意儿啊!”

稍顷,袁乃宽领着两个人,穿过繁复曲折的厅堂轩室,来到一处幽静的内室。

在袁世凯的这间小书房里,经常亮着灯光,袁府考究的马车不断地在彰德车站接送南来北往路过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江湖浪人、会党头目,还有许多不明身份的神秘客人,带到这里与他频繁接触,彻夜密谈。

一盏孤灯下,袁世凯在阔大的书案后端坐,书案上摆放着电报及各种报章。没了刚才的老态,眼神阴鸷,目光深沉。




热点TAG
新闻热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