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尚>传媒动态
高阳《缇萦》选载
2010-12-08 08:57:44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是。”缇萦口中高高兴兴地答应着,心里却不免犹疑。淳于意的日常生活,甚有规律,除非遇到极不痛快的事,夜间是从不喝酒的。

因此,她到厨下取了酒,切了盘风干的鹿肉,又盛了盘干果,一起送到东厢;借着侍饮的题目,就不肯走了,她要看看父亲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快。

这一时不容易看出来。淳于意和宋邑都默默地饮着酒,脸上也都是有心事的神气。这僵硬的空气,使得缇萦难以忍受,于是她挑起了一个话题。

“宋哥哥,唐哥哥近况如何?”

那是问唐安。“他还好。仍在齐王府当侍医。不过——”宋邑突然改口问道,“五妹妹,你到底去过临淄没有?”

“没有。”她看了淳于意说,“爹爹曾说要带我去见识见识。总是不得机缘。”

“机缘无定,说来就来的。”

话中有话,缇萦颇感兴味地问道:“宋二哥,请你说明白些。”

宋邑看了看淳于意,欲言又止,向缇萦歉意地笑了笑。

“我告诉你吧! ”淳于意放下了酒,拈块鹿肉,咀嚼着说,“前天我到临淄,齐玉府要微辟我做太医令,我推辞掉了。此番旧事重提,叫你宋二哥又来劝我。如果我答应了,你不就跟了我去临淄了吗?”

原来是这样的机缘,缇萦大为兴奋,仰脸微笑着问:“爹!你去不去呢?”

“我不去。 ”

“为什么? ”

“跟你说了,你也不明白。”

缇萦碰了个软钉子,不敢再说。多年向往的临淄,依然是去不成,心里更为扫兴。

“老师! ”宋邑重重地喊了声,同时俯身向前,殷切地劝道,“三个月未见,老师清减得多了。少了阿文,老师不免劳累。我在临淄有家小羁绊,不能为老师分劳,这叫我做晚辈的,心里不安得很。老师便就了王府的聘吧,无论如何,职务安闲。老师救世救人,劳碌半年,也该当休息一阵子了。”

话说得极其恳切动听,无奈淳于意的性情,外方而内刚,一丝不肯苟且,所以听完宋邑的话,只狠狠咬了口鹿肉,别无表示。

无表示也是表示,缇萦是知道的,遇到这样的情形,就不必再费唇舌。但宋邑却还不死心,又说:“老师,事贵从权,既然王府的期待如此殷切,叫他们空盼一场,只怕……”

这引起淳于意的注意,凑身向前,看着宋邑大声问道:“只怕什么?”  看老师这等要动怒的光景,宋邑嗫嚅着不敢续其词了。

“哼! ”淳于意冷笑一声,“我也知道,无非拿势力压我。别人怕,当今天子,圣明有道,但凡奉公守法,心无愧怍,何怕之有?”  “老师! ”宋邑鼓起勇气答道,“话是一点不错,立身处世,照老师这般方正,可保无虞。但通权达变,明哲保身之道,也不能不讲究。”

“通权达变也要看事情而定。生平志节,岂可更改?再说,我曾亲口许了先师的,一定要为他老人家弥补平生的缺憾,尽力施医救人;二则决不受医官之职,免了扁鹊之祸。 ”说到这里,淳于意激动的情绪平息了,用一双充满了智慧光辉的眼睛看着宋邑,低声说道:

“你以为得罪权贵豪门,可得巨祸?不是,世间不测之祸,起于妒忌怨毒,切记,切记!”

那神态,那语气,都叫宋邑悚然心惊。话已说到头,看看老师志不可夺,他只好作第二步的打算。“然则请示老师, ”他问,“我回临淄,该如何推托呢?”

淳于意沉吟了一会儿答道:“你只说不曾遇见我,说我远游河朔去了。”

“这样,暂时倒是可以无事。但这个‘痞块’,始终未消。”

“痞块原是要用药物慢慢化解的,急不得。”  “可是总得用药才行。这味‘药’在何处呢?”

“少不得拜恳阳虚侯想个法子。 ”

“事不宜迟,老师明天就去找阳虚侯吧, ”宋邑停了一下又说,

“我亦不宜耽搁,明天就告辞了。”

“也好。 ”淳于意怅惘地说,“近来我寂寞得很,本想留你作十日饮,好好盘桓一番。现在事既如此,我也不留你了。只是空劳你跋涉,于心不安。”

看着父亲落寞伤感的神情,缇萦才真个于心不安,所以赶紧替他想个解忧遣闷的办法:“既然宋二哥明天一早要起,何妨做个长夜之饮!”

未等宋邑说话,胸中原有块垒要浇的淳于意,欣然赞许:“缇萦的话对。你我别辜负了她这点意思。”  老师如此,宋邑自然没有异议。缇萦却又笑道:“只一件,别再提那王府的话。”

“这话更对! ”淳于意向宋邑点点头说,“我最近静中思索,又有些新的心得,可以跟你谈谈!”

这下宋邑倒是大感兴奋,来了一趟,能学些东西回去,总算不虚此行。于是长夜之饮,变成传道授业;师徒俩一面小饮,一面谈论医药。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言无不尽,越谈越深,兴致淋漓,直到曙色已动,方有倦意。

“咦! ”淳于意这时才想起爱女,“缇萦呢? ”

“我在这里。 ”缇萦在外面回答。

开门望去,廊下荧荧一炉红炭,瓦缶白汽腾中散播着苦茶的香味,酒渴的淳于意和宋邑,备觉醒脑沁脾,精神一振。  然而淳于意还另有一种骄傲的满足,尤其是在听到宋邑大赞

“五妹妹的孝心少见”的时候,更是百忧尽解,一无所求。饮了苦茶,淳于意师徒,各带着醺然的恬适归寝。睡到日中起

来,宋邑吃了饭便告辞动身,径回临淄。

一到家,听说唐安已来访过几次了,知道他急着要听消息,不敢耽搁,把阳虚之行的结果,连夜通知了唐安。

唐安大失所望,心知这一结果无法向太傅交代,但除了照实报告以外,又有什么办法可以搪塞?于是只好硬着头皮,求见太傅。

“宋邑已经回来了。 ”唐安战战兢兢地说,“不巧得很,家师远游河朔去了。”  “哦! ”太傅皱着眉问道,“什么时候回来? ”

“那可说不定。家师的行踪,一向飘忽,而且素性习于劳苦,长途跋涉,毫不在乎,出门行医,一年半载不回家是常事。”

太傅的两道浓眉,锁成一个结:“好了,那也是无可奈何之事,等他回来了再说。你下去吧!”

听得如此吩咐,唐安暗暗庆幸,总算轻易过了一关。有自己那番话在,至少一年半载,可保无事。过了几天,太傅又着人来召唐安——这是常有的事,他带了药囊,怕太傅年纪大了,常有腰酸背痛的小恙,须得诊治。  一进了太傅养静的别院,唐安就知道事情不妙。仆从们一个个保持着警戒的神色,说话都是交头接耳,轻声低语,这是太傅发脾气以后才有的情形。

“可知太傅召我何事? ”他向太傅的一个亲信仆从打听。

“不甚清楚。只说速召治粟内史,不知何事。你快进去吧!已经问了两遍了,说你怎还不来。”  唐安不敢怠慢,赶紧提了药囊,报名谒见。那太傅面凝寒霜,一开口就问:“你不是说淳于意到河朔去了吗? ”

79

坏了!唐安觉得背上发冷。听这口气,必是老师的真实踪迹,

已为太傅所知。这该怎么说呢?  “快说! ”太傅大声叱斥着。

“是……我是据宋邑所说,照实禀告。”  “你真的不知淳于意在何处吗? ”

既然已经把责任推在宋邑身上,那就索性撒谎了,唐安毫不含糊地答道:“实在不知。 ”

太傅面色稍霁,但这只是对唐安的宽恕,一提到淳于意,依旧怒容满面:“淳于意胆敢如此傲慢!他以为托庇在阳虚侯国中,我就无奈他何吗?哼!叫他等着。”

这一番话说得唐安胆战心惊,然而老师究竟因何得罪?无论如何要弄个明白,才好想办法解救。于是,他顿首说道:“家师不敢傲慢自大。有何不是之处,唐安先代家师谢罪。”说着又连叩头,“请太师明示家师的过失!”

“你自己看去! ”

“哗啦”一声,太傅摔出一囊竹简,唐安就伏在地上细读。简札是阳虎侯写来的,说淳于意精力衰颓,难当太医令的重任,请齐王府另选高明。语气委婉,并看不出有何傲慢得罪人的地方。

“淳于意如真个精力衰颓,应该亲到临淄自陈。 ”太傅说了他不满淳于意的原因,“明明仍在阳虚,竟敢托词远游河朔,不奉征召,如此目中无人,太可恨了!”  “太傅请暂息雷霆之怒,容唐安自己到临淄去一趟,务必把家师催促了来。”

“不必! ”太傅冷冷答道,“既然说是精力衰颓,找了他来何用?天下良医,我就不信只有淳于意一个。”

看来是太傅负气,唐安唯有卑词央求。然而一无效果。不久,治粟内史应召而来,官卑职微的唐安只好退了出来。自然,他还要探探动静。

“淳于意可是做过太仓令? ”唐安听得太傅在问。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 ”治粟内史说,“不知太傅因何动问? ”

“此人居官时可有劣迹? ”  “没有 !”治粟内史答得十分响亮,“齐国的太仓令,前后换了九个人,独敷淳于意最清廉,粒米不入私囊。”

太傅没再做声。唐安只听得室内有人蹀躞着,想是太傅还在沉吟——这不是个好征兆,看来太傅还不肯轻易饶放,正思索着如何加罪于人!  果然,唐安听得太傅突然发问:“淳于意一会儿在临淄,一会儿在阳虚,他的户籍,到底设在何处?”

“这要查了簿书才知道。 ”

“立刻查了来告诉我。 ”  “簿书浩繁,只怕一时查不出结果。”

“那么,你说,要多少时间才能查清楚? ”太傅的声音显得不耐烦了。

“我叫人尽快去查。明天来陈告太傅。 ”说完,治粟内史告辞而去。  唐安心内犹疑,虽知太傅要查淳于意的户簿绝非善意,但却想不透他的作用何在。事关师门祸福,唐安出了王府要立即赶到宋邑那里,闭门密谈。

听了唐安的陈述,宋邑倒是一下就想到了:“那自然是要查老师可曾逋欠赋税!”

“不错,不错 !”唐安拿手指敲敲自己的头说,“显而易见的事,我竟未想到。”

“倘或太傅的用意,真是要想在这上面挑老师的毛病,那可是徒劳无功的事,老师奉公守法,绝不会欠赋不完。”

“话是不错。 ”唐安因为亲见太傅的怨毒,便不似宋邑那等放心,

“就怕有心罗织,防不胜防!”

“堂堂太傅,年高德劭,也会故意罗织罪名,陷害好人吗? ”宋邑讶然相问。

这话叫唐安很难回答。亲身见闻,感受不同,这件事非常理可测度,要怎样才能跟宋邑说得明白呢?他这样想着,内心万分焦灼,竟有些坐立不安了。

这外表的神态,宋邑是看得很清楚的,若非事态严重唐安不会如此,于是他心里也发了慌,低声问道:“可有什么方法替老师免祸?倘要钱,我来设法。”

他的意思是要行贿。唐安摇摇头答道:“太傅的态度如此,谁敢纳贿徇私?不过, ”唐安忽然有了主意,“钱,还是有用的。我们赶紧设法去查一查,倘或老师在临淄的那几年,有积欠未完的‘算’赋

‘更’钱,替他完了,这倒是釜底抽薪之计。”

谈了半天,总算谈出了一个正确的结论。宋邑深以为然,并且自告奋勇,愿为老师奔走。他是临淄的土著,熟悉的人多,所以很顺利地就找到了他要找的人。

这个人姓胡,是临淄南乡的“啬夫”——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的“啬夫”管诉讼与赋税。淳于意在齐国做官,以及后来从阳庆学医的那些年,家住临淄南乡,因此要了解淳于意是否欠了赋税,非找这个胡啬夫不可。

听宋邑道明来意,胡啬夫笑了。“巧得很!刚刚治粟内史也派

了人来查仓公的户簿。喏, ”他指着置在屋角的一大堆簿书说,“都在这里。你自己去看,还是我告诉你吧!”

“仓公原籍淳于,十九岁迁到临淄,三十二岁迁到阳虚。前后在临淄住了十四年。”

“可曾欠赋? ”

“仓公怎会欠赋! ”

这话使宋邑觉得安慰,但是,“总还是麻烦你查一查,弄个确实的好。”他谦抑地致歉,“有渎清神,万分感激。”

宋邑替这个胡啬夫看过病,与一般的交情不同,所以查起来虽很费事,胡啬夫还是欣然照办。

首先要查“算”赋。这是论人头计算的丁口赋,自十五岁出赋,到五十六岁为止,无分贫富,男女一律,每人每年纳赋一百二十钱,称为“一算”,贾人奴婢加倍。未成年的,自七岁到十四岁纳“口”赋,每年每口二十钱。淳于意在缇萦四岁那年,就已移居阳虚,但又在临淄纳了四年赋,直到他三十二岁决心久住阳虚为止,逐年清查,一铢不少。

“还有什么? ”胡啬夫又问。

“还有‘更’钱。 ”

“那不须查得的。若是未曾‘践更’,当年就不得过。”

“为期确实,还是查一查的好。”

“那也方便。 ”

“更戍”只是淳于意一个人的事,查起来是比较方便。男丁自二十三岁起,每年戍边之天,不愿去的出钱三百,名为“过更”。还有地方上的劳役,每人每年轮值一个月,轮到的时候,也可以出钱两千,雇人代替,名为“践更”。更戍大事,丞相的子侄亦无例外,如果当时点传不到,也不缴纳“更钱”,立即可以被捕治罪。簿书上记载,淳于意在临淄的十四年,有两年是亲自“践更”,其余都照例纳钱;那两年亲服劳役,想来必是境况不好,拿不出两千钱的缘故。

整个情况都弄明白了,清清白白,一无瓜葛。宋邑拜谢了胡啬夫,兴冲冲地转往唐安寓所,把查询的经过,都告诉了他。

这总算是一个可以令人安慰的消息。然而太傅怒气不平,还是麻烦。师弟兄俩商量着下一个步骤该当如何。

“府里我已托了人在那里,若有消息,立刻会来通知。 ”唐安停了一下说,“我的意思,想请你再辛苦一趟,到阳虚去面见老师,把这里的情形,细细一说,看老师是何主张。倘或见机,到临淄来替太傅赔个罪,一天阴霾,都可消除。”

“你不是说太傅颇为负气,这样就是老师来了,也不见得有用。何况,老师的脾气,宁折不弯,你是知道的。”

唐安默然,好久才说:“我怕的是不早告诉老师,将来事情弄得不可收拾,老师会怪你我耽误了事机。”

“若有必要,我自然不惮此行。只是……”宋邑很谨感地说,“凡事要谋定后动,像上次一样,一方面说是远游河朔,一方面又托阳虚侯作书请托,明明见得远游的话是撒谎,这不是弄巧成拙吗?”

“对! ”唐安深深点头,“对!你这一说,倒是提醒了我。我不劝老师来,一来,恰好自投罗网。”  “我看,也不必急在一两天。太傅到底是怎么个意思,得要弄个明白。否则,告诉了老师,只是让他着急,于事无补。”

唐安同意了他的见解,静待事态演变。为了打听消息,不见他轮班待命的日子,也到府里去坐着。他的人缘不坏,加以侍医的身份,上上下下都有求教他的日子,所以要打听一点什么,比别人方便得多。

治粟内史复命的经过,唐安在第二天就知道了,据说太傅听取了报告,并未作何表示。以后一直也没有听见他提及此事。多半是一场虚惊!唐安这样在想。  然后有一天,太傅的一个侍从,特地来觅唐安,把他拉到一边,悄悄说道:“太傅昨夜读了好半天的《九章之律》,不住地说:‘不相信找不到一条律来治他的罪’,这个‘他’,怕是指的仓公。”

“哦 !”唐安定一定神,问道,“你看太傅,在《九章之律》中,注意是哪一律?可是《户律》?”  “这倒不知道了。 ”

“承蒙关爱,心感万分! ”唐安深深一拜,“还要请你多费心,有什么消息,随时赐告。”  那侍从是个忠厚明理的人,他表示钦佩仓公的正直清廉,也不以太傅的负气迁怒为然,所以满口应承,倘有任何不利淳于意的消息,一定用最快速的方法通知唐安。同时建议,最好先把《九章之律》细细研究一番,看看有什么罪名加得到淳于意身上的,可以事先防备。

《九章之律》出自已故的相国萧何的手笔。四十年前,群雄争霸,高祖先破咸阳。从龙将士,争着接收秦国的金帛财物,只有萧何接管了秦国丞相府所藏的图籍文书,特别珍视天下的户籍和历年法令。秦法多如牛毛,苛于猛虎,于是萧何建议高祖,召集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束缚一解,关中欢声雷动,为高祖争取了广大的民心。这就是萧何从龙入关的第一功。

到定国以后,三章的约法自然不够用了。萧何把收自秦丞相府的列国成文法典:韩国的《刑符》、楚国的《宪令》、魏国的《法经》等,取来逐部研读,发觉李悝所用的《法经》,集列国刑典的大成,相当完备,于是以《法经》六篇为根据,参照秦国的律法,斟酌当时需要,制定了一部法律,分为《盗律》《贼律》《囚律》《押律》《杂律》《具律》

《厩律》《兴律》《户律》,共计九篇,称《九章之律》。

不过,《九章之律》,若非司法的吏,不容易作正确的解释,加以还有天子随时所下补律法不足的“令”,要合在一起看,才能明白究竟。这些工作,都不是做医士的唐安和宋邑所能担负的,他们会合在一起,一连三天,每天由清晨到深宵,读律读得头昏脑涨,依然不得要领,只好颓然罢手。

再下一天该当唐安的番期。一早到府,就有同僚告诉他说,这两天齐王的病势,越发不好,气喘和头昏都已加剧,夜眠不安,倦怠易怒,而且口渴尿多,身上无故作痒。

“这不是‘消渴病’的征象吗?”唐安讶然相问。

“正是这话。 ”那位姓刘的侍医放低了声音说,“病势是火上加油,就令师来了,也是无一可措手。为了不叫王太后和太傅着急,不宜说破。”

讳疾忌医,尚且不可,而讳疾又出于行医的人,更为荒唐。唐安心里大不以为然,但做了几年的侍医,已深知官场中取巧敷衍,随众浮沉,是所谓明哲保身之道。倘或多事,不但见忌于长官僚属,而且做对了无功,做错了有罪,则又何苦如此?这样想着,唐安一忍心,不肯发什么议论了。




热点TAG
新闻热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