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个艺术从业者,不要提升技法,也更要提升自己的心灵审美。我们的教育,格物不致知,学以不致用,非常可怕。对于犯了错的人,除了用爱点亮他的人性来拯救与弥补,别无他法。现在很多人离钱、权和不爱你的人越来越近,却离自己和爱自己的人越来越远。真诚的微笑与拥抱是那样奢侈令人向往。让我们走进黄炳馀,感触他的快意情缘。
艺者仁心 翰墨青春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大地震,团结和爱国浪潮席卷中国,在这次地震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深深的同情心,我们是一个团结有爱的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组人民的爱汇向中国汶川。其中,一支特别的爱,是那样的迅疾和炽烈,“85后”青年书画篆刻家——黄炳馀,那时的他20岁,5月14号进北川,5月17号进汶川,6月18号(20岁生日)在泉城济南办书画篆刻义展,开始了他人生义路,画展所得及展厅现场募捐所得尽数捐到救灾委。正如著名水彩画家、原山东省委统战部老部长章立先生所言,当天是黄炳馀先生的20岁生日也是其大寿,并以这种方式感恩回馈社会,不仅艺术之境非同小觑,人生格局也非比寻常。从此,慈善和艺术是其永恒的追求并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生义路。
2010年8月28日,《我师黄山》在黄山市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来自江苏的游子在安徽找到了他的第二故乡,艺术创作离不开写生,皖北的人和皖北的酒纵容了他的性情,皖南的人文和风光养润了他的性情。并在此次开幕式上安徽省原政协副主席、省关工委主任季家宏向黄炳馀颁发了“安徽关爱大使”聘书并致颁奖词。对于黄炳馀的书画艺术,自有方家评述引用一二,沈鹏老称赞:“炳馀是个艺术家,也是个活动家。他的学养、见识、性情乃至于他的人格,都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表现在他的作品上,也灌注在他的言语中。”刘炳森老称赞:“炳馀所作的艺术,给人的感觉是‘清新’,‘清’是不浊,出淤泥而不染;‘新’是法古不泥,既能继承前贤,又能时出新意。”欧阳中石老称赞:“几番耕耘几分收获,黄炳馀以出众的才华,深厚的艺术素养,在他的辛勤艺术实践中,结出本应得到的果实。通会之际,人书却少。我希望他能更上一层楼,尽早进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2014年10月18日,《因为我看见了你》黄炳馀书画篆刻义卖展在安徽省博物馆顺利展出,义卖所得尽数捐赠川藏梦基地他所捐资助养的637名儿童。
今年,儿童节前夕,黄炳馀和文艺圈里的前辈与朋友,在重庆举办了一场名为“手牵手•共筑梦”的六一儿童节大型公益慈善演出。黄炳馀亲自来往藏区,接送15个不到10岁的藏族孩子前去观看演出。这场与孩子们的同行之路让他感慨:“这些孩子没坐过飞机和火车,第一次知道‘原来在外面的世界,路是平的’。”
帮扶了川藏地区孩子7年的黄炳馀,希望通过这次演出,给自己一个整理和交代,同时,也希望这是一次“川藏梦基地”的爱心集结号。
事实证明,爱心的传染力感人而迅疾,很快,黄炳馀的朋友们纷纷响应。
廖昌永、吕薇、耿莲凤等从活动筹办初期,就开始鼎力支持;海政文工团演员孙佳自告奋勇自费来支持;著名歌唱家侯旭在活动中,现场捐助,只剩了路费回去;总政歌舞团白雪是常在黄炳馀的慈善事业“山穷水尽”之时伸出援手的人,而每次她都跟黄炳馀说,这或许是我的最后一次了,但每次这个“最后一次”,都是她关注下一次慈善需要的开始,这次也不例外……
“所有人都是零报酬演出,每个人戴着红领巾来唱一首自己小时候的歌。”黄炳馀对演出的安排别有深意,此次活动的圆满举办也让他充满了欣慰,“这个活动号召了很多想在慈善起跑线上一起出发的人。大家在活动中想到自己的童年,当自己的童年和孩子们的童年碰撞在一起,这种互通让人动容。”
授渔计划 筑梦川藏
黄炳馀的慈善之路也在渐渐改变。从2008年开始的授人以鱼,资助孩子们读书与生活,到如今思想的转变和队伍的不断庞大逐渐形成的授人以渔日渐清晰,黄炳馀一行开始留心并着手调研高原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生态环境。
在气候环境恶劣的地方打文化牌:气候环境恶劣、缺氧,有雪山、有圣洁的哈达,有藏传佛教的信仰,有世界上最大举世闻名的佛学院——色达五明佛学院,可以把旅游结合当地特有地域文化做一些尝试,适合面对内陆开发主题旅游,比如禅修,就是那种‘寻找自我的心灵旅程’。
在气候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被誉为藏族的“江南”,帮扶生产,他目前想到的是种植能抵抗昼夜温差的中草药。“这里也有气候条件相当好的江南地带,让每个村能有一个种植大棚,或教百姓在自己家里种植体积小、易保存的中草药,都是正在考虑的想法。
对此,黄炳馀期待有农业专家、营销好手来为藏区支给经验。同时他也保持着谨慎:“我们输不起。为藏民点上这个希望后,就不能让这个希望磨灭。”
这也是他一直的耿耿之处。他目睹过太多媒体在一窝蜂的“表演”之后又哄然散去,徒留下藏区百姓们那张一次次失望到麻木的面容。“本来他们有着清透的蓝天、温泉、哈达、雪山,这里是与世隔绝的仙境,他们有自己的幸福安乐。生活苦是苦了点,但没有我们传播进去的诱惑,我们不能为他们点上一盏亮了却不会常明的酥油灯。”黄炳馀说得动容,“我对做慈善半途而废的人,绝对是零容忍。”
除了藏区孩子,少年犯、福利院、支教教师等也一直是黄炳馀的帮扶对象。
“贫困不是帮扶的唯一条件,而是要面向心理有帮扶需求的所有人群。”身兼“安徽省下一代关爱大使”、“合肥福利院名誉院长”等数项荣职的黄炳馀,很多时候已经让人淡化了他本身的书画家身份。他成为了“85后”慈善家的代言人,也成为了善行修心的身践者。
“一个艺术从业者,要提升技法,也要提升心灵审美。”在黄炳馀看来,在慈善中做个“好人”,比在艺术上收获声誉更让他兴奋,他直言:“做好人的感觉真好。”
他不时流露出一些不符年龄的悲悯:“我帮扶的少年犯,这些孩子非常可怜,他们本身没有错,只是他们受到的爱的教育太少。我们的教育有时会有一些问题,格物不致知,学以不致用,非常可怕。对于犯了错的人,除了用点亮他的人性来拯救与弥补,别无他法。”
对于长久以来投入于几百个帮扶对象、从而对家人与朋友关照不够的歉疚,黄炳馀来往着说了三次。可是他也认为,身心投入于慈善,是一种独有的个人情感增值方式。
广而告之 爱要大声说出来
1988年出生的黄炳馀,自幼习画,少年成孤,没上过几天学,十几岁就出来游走天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童年是没有享乐主义的。”
他算得上少年成名。20岁就在济南举办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画展。也是在同一时间,汶川大地震举国哀恸,他开始帮扶地震灾区的孩子。
从最初的五六个孩子,到现在的600多个孩子,7年时间,黄炳馀的慈善帮扶渐渐转变为“打包式”,一帮就是以一个学校为单位,目前青川藏地区共有30多个学校的孩子得到了黄炳馀的帮扶。每年四五百万的慈善投入,是一笔不小的挑战。他不是没想过收敛:“每次都告诉自己‘到此为止’,但只要一下乡,看到孩子们的脸,就收不住了。”
黄炳馀不觉得自己与孩子们是“捐助”与“被捐助”的关系,在他心里,这是一个“互相拯救”的过程。“他们拯救我塑造出了一个川藏同盟、汉藏一家的作品。”他将这场爱心与责任的涌动,看做是他艺术修行的一部分,“艺术创作一定要以人为本,情感真实、向善,它就是好作品。如果光是技法的堆砌,那也侮辱了我当时从艺的初衷。”
那么对于孩子们的“拯救”呢?孩子们会在收到黄炳馀带去的礼物后,在感恩纸条上稚嫩地写上:“这是我最珍贵的礼物。”在黄炳馀看来,这种“爱”的互动便是孩子可以得到的营养之一:“给孩子们教育爱,可能比教育其它专业知识更受用。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知道,在这世界上行走,我们最应该秉持的是什么。”尊重自己的内心,才是不枉自己;为人诚炽,才有可能得到更多同样的爱。”
采访的最后,我们聊起7年来他帮扶过的孩子们的成长。他说起有的孩子在部队里提了干,有的孩子立了业成了家。很多孩子长大后,也都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你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我说。
“他们也改变了我的人生。”黄炳馀不假思索地接到。
后记:
他二十岁从山东济南个展出发,从北京到三亚,从上海到重庆,安徽、江苏、四川、西藏,义路高歌也一路隽永,共同谱写岁月如歌青春无悔——川藏同梦汉藏一家。
荣归山东,荣成再会。
(编辑 张承肃 周涛)
6月14日上午,在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盛大举行《榴花诗社》、《中国日报网书画艺术》、《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安徽省当代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安徽省江淮诗书画研究院》、《安徽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院》六家联合书画艺术创作基地揭牌仪式。
以上个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全面学习西方文化的快车道,在近百年的历程中,我们自己的传统逐渐缺失,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化精神逐步弱化,以至于今天形成了文化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局面,民族文化与艺术面临严峻危机,民族文化的复兴迫在眉睫。
广告代理:安徽中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0551-67172789 67172889 传真:67172889
投稿信箱:zgrbshys@163.com
在线QQ:86983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