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跨越坎昆会议?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似乎停顿不前、难以突破。达成新的综合性重要协议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但是,一无所获也不是各缔约方的理想选择。国际社会需要推动气候进程,需要有所作为。如果坎昆不是预期中的哥本哈根-拯救地球的最后稻草,也不应该是现实中的哥本哈根-充满挫败,几乎无果而终。这样,国际社会所需要面对和选择的,是如何取得有限进站,跨越坎昆,为2011年的谈判夯实基础。
一、当前国际气候谈判形势分析
在目前的国际气候谈判中,欧盟、美国和中国是三股重要力量。三者的参与态度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构建国际气候制度进程。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欧盟一直发挥着领导者的作用,积极致力于促进全球性的气候保护行动和制度构建。尽管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09年气候谈判进程中有被边缘化的自我感觉,但其领导者地位在短期内不会发生逆转。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最主要的排放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却一直扮演着“阻碍者”的角色。虽然奥巴马政府曾多次明确表达对气候保护行动和谈判的支持,而《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也于2009年6月底在美国众议院得以通过,但要使该法案正式生效,还需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立法程序。2010年的中期选举,民主党在国会中的优势地位不再,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可能难以将气候变化法案摆上议事日程。另一方面,由于《法案》中提出的中期目标过于保守,无法使大多数其他国家满意,因此,即使该《法案》能够得以通过,也无法完全解决目前的谈判僵局。
中国作为重要的发展中排放大国,气候谈判进程中的地位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均呈快速大幅凸显态势。在当前的气候谈判中,中国坚持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维护并促进由“巴厘路线图”确定的双轨谈判进程。但由于中国身为发展中国家,需要维护发展权益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走低碳发展之路。
从欧、美、中三方在气候谈判中基本态度可以看出,在当前的谈判中,能推动谈判进程的“胜负手”是美国。京都议定书欲进还退的命运显然有美国因素的影响,哥本哈根协议谈判美国主导的影子挥之不去。难以寄希望于仅凭欧盟一方的努力就能达成各方期望的国际协议。事实上,任何缺少美国积极参与的国际气候制度都难言成功。然而,美国的政治体制又决定了要使美国国会通过并提出让各方都满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减排目标困难重重。因此,现行气候制度下的谈判僵局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妥善解决。中国的态度对谈判走势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无法决定和控制谈判的整体进程。正视国际谈判形势和中国所处的地位将有助于确定中国在未来的谈判中所应持有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