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发表该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中国能“和平”崛起吗?》的评论文章称,中国是个新兴的超级大国。根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一个令人惊叹的数据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美国的80%。到2014年,中国经济的绝对规模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读了马丁・沃尔夫的这篇文章,让我们想起美国《华尔街日报》11月11日发表的题为《中国2012年超越美国?》的评论。该文认为,随着美国增长放缓,中国当可凭借其持续快速增长在明年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可能只需两年就至少可以在一个经济指标上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这两家报纸援引的数据均来自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预测。事实上,这个预测并不是我们通常采用的以普通市场汇率进行比较得出的数据,而是根据货币购买力差异进行修正后,得出的预测数据。据了解,中国2011年将与国际接轨,全面采用购买力平价折算GDP,这样,中国的GDP总量有可能更上一层楼。一些专家推测,也许不用等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就会超过美国。
其实,关于中国将在何时超越美国的预言大多是西方人给出的。1992年,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后来出任过美国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萨默斯预言,根据对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购买力平价估计,中国到2014年可能超过美国。1996年,美国兰德公司声称,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将上升为美国人的25.6%,并在经济总量上超过后者。
这些看似可笑的预言,也许在中国人看来,无疑是亲切而振奋的,你不能说这种“奉承”有多少的恶意,不过如果信以为真,则可能会陷入尴尬的苦恼。站在2010年的今天来展望,十多年前的劳伦斯・萨默斯预言和兰德公司的预测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所有对中美经济和全球现状有清醒认识的人们,都应该知道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差距。
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实力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其人均GDP只是美国人均GDP的十分之一,即使明年采用购买力平价折算GDP计算,差距仍然很大。有分析认为,中国要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至少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是经济规模,第二是科技实力,第三是民生质量。中国现在大概还只是处于第一阶段,只能说经济规模上去了,但后面还有很多路要走。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欧美学者总是喜欢将“中国超越美国”当成一个话题来反复讨论?答案可能有好几个,一是没话找话,跟中国“套近乎”;二是自我的警觉;三是希望以此话题达到某些战略目的,如逼迫人民币升值、加速中国垄断市场的开放速度等等;四是众多预言中的一个,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学者曾无数次预言日本、欧盟甚至印度将超越美国,中国无非是这些假想对手中的一个。
正如此,似乎没有人怀疑中国即将成为主导全球的“超级大国”。然而,中国面临的难题和矛盾是显而易见的。或许中国并不会成为一个类似美国和前苏联那样的超级大国,而是可能成为另一种类型的超级大国,即西方给中国戴上的新帽子――“隐性超级大国”,其表象是:中国未来可以在许多方面主导全球事务,但并不会对美国霸权地位构成实质性威胁,更不会取代美国。
问题是,中国GDP即使达到或超过美国对国民有什么好处呢?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说过,是不是大国和GDP增长其实关系都不大,最重要的是怎么能够满足人民幸福和民族富强的要求。吴敬琏这话的意思说得很明白,不是官方GDP统计数字,在幸福这个问题上,老百姓有自己的标准,就是个人的安居乐业。如瑞士、瑞典这些国家,就没听说他们的专家或媒体谈论GDP如何如何。
因此,我们不要让GDP“超美”成为中国的负担。换个角度看,我们不必急着去当世界GDP的“老大”,至少我们还没有做好当“老大”的准备。况且单纯的数字不能代表国家的强大,国家真正的强大最重要的是科技力量,人民的素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浮夸起来的GDP一阵风吹过来就没了,我们不必太关注这个,而继续选择踏实苦干更为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