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校章程助力中小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王大泉
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根本目的是使学校通过章程进行自主管理,落实和规范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动和发挥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教育部门对学校管得过多、过细的局面,按《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当前,高等学校章程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并接近完成,很多地方也同步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如上海、青岛、杭州、深圳等地,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对中小学章程建设的重要性及一些相关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
所以,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首先要破除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针对“中小学没有必要制定章程,有没有章程都一样运行和管理”的看法,学校应明白,章程作为独立办学主体的标志和登记事业单位法人的法定条件,是学校依法办学、实施管理最为直接的依据。因此,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首先应从制定章程抓起。二是,针对“章程应主要依靠主管部门,学校只是被动落实主管部门的要求”的看法,学校应明白,章程应承载学校校长、教师作为办学者对学校宗旨、定位、发展路径、办学特色的共同认识,反映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传承。因此,章程应当由学校主动做,才会有特色、符合学校的需求,校长、教师都应当把制定章程作为自己的事,主动参与。三是,针对“对于中小学的权利义务,法律和政策都有规定,章程难于有所突破和创新”的看法,学校应明白,章程内容要符合法律和国家政策,同时也要体现学校特色和改革精神,在法律、政策的框架内,学校仍有许多可以自主决策和创新的空间,学校改革探索中形成的有自身特色的做法、规则,内部通过民主程序形成的制度、共识等,都可以通过章程予以确认,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制度文化。而对于一名有教育家情怀的校长来说,应当善于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方法转化为学校章程,并通过章程建立学校独特的制度文化。
有良法才能有善治。那么,如何制定一部好的章程呢?一部好的章程,一是内容合法,在充分研究和掌握法律和国家政策的相关要求基础上,保证章程内容不超越法律的规定;二是要素完备,即在整体思考和做好顶层设计以及章节安排基础上,全面规范和描述学校组织和运行的基本规则,涵盖学校办学管理的各个要素。三是有制度创新,即按照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着重构建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围绕校长负责制,在加强学校党的领导,建设校务委员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方面,开展制度创新,完善相关规则;在完善教育教学制度、保障师生权益等方面,着力构建体现自身特色的制度。四是表述规范,章程要采取简洁、严谨的表述方式,条文内容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五是程序民主,章程要得到遵守和执行,重要的是在学校内部形成高度的共识——章程起草不能成为少数几个人的文字工作,而是一定要经过学校全体成员广泛讨论、民主参与、凝聚共识的程序。这样的章程再经过主管部门的核准,具备外部支持和内部共识的条件,才能在实践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作者系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大学教育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