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思定还是思变?
2015-12-10 09:09:00
 

  原标题:思定还是思变?

  陈永明 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科群首席专家、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现代校长研修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代学校新型校长,这到底是一份拿工资奖金的普通性职业,还是与时俱进的管理性专业,抑或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示范性事业?问题的答案或许是两难的。虽说职业、专业、事业只有一字之差,但价值取向大不一样。本系列将就当好现代学校新型校长之“四观”(价值观、职业观、专业观、事业观)坦诚己见。

  是做“鸽派型”校长和谐校园,还是成“鹰派型”领导讲究实效管理?是当“外鸽内鹰型”校长施展恩威并重的本领,还是扮“外鹰内鸽型”领导表现刚柔相济的才能?说到底,校长的价值观是所在学校奠基立业和发展愿景的关键。

  “9·11”向当今世界提出:教育越来越普及,难道人类的文明理智水平就会越来越高?经济越来越繁荣,难道人类的日常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管理越来越科学,难道人类社会就会越来越文明与安全?教育是在持续地提升社会的高学历化,经济是在不断地强化人们的竞争能力,管理是在经常地鞭策群体更上一层楼,然而,现代教育已成为千家万户关注和整个社会聚焦的“众矢之的”,警报此起彼伏从未停息;现代经济营造出物质世界的繁荣昌盛,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在日益“贫乏衰弱”;现代管理追求效率至上和精益求精,但这些能否真正地促进人类社会道德伦理水准提升?残酷现实告诫人们:新世纪教育如何让青少年学会异文化交融以及真正理解并实现国家间的和睦相处,这是人类社会生存之关键;新世纪经济怎样倡导“经世济民”理念,这是指引青少年能否走向康庄大道之航标;新世纪管理能否与人文社科融合升华,这是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管理科学化所必须研讨的重大课题。

  激烈动荡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的一校之长也会同样面临各种两难性的课题及其选择:既有思定求稳维和的一方面,又有思变求异创新的另一方面。思定,也许是掌门人唯恐失去奠基立业之根本,因此要坚守根性,不断正本清源。而现代学校又在经常思变(有主动更有被动的教改),既图旧貌换新颜、与时俱进,又要探究变革、培养创新人才。伴随着社会变革,教育的异化现象日趋严重,因为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校教育也有“不易”(不变)与“流行”(善变)之分,倘若随波逐流时尚“流行”,就容易忽视其根性底蕴。因此,有必要反思学校教育的变革历程及其结果:有没有被忽视的、忘记的或者不能失去的根性?尤其在教书育人领域的根基不能随意被异化、工具化、实用主义化。换言之,作为承前启后的学校教育具有不应当失去的根性,是否已经失去了不少?作为继往开来的教书育人蕴藏着不应当忘记的内涵,是否也已经忘记了不少?这些都是已被异化的学校教育必须深刻反思和斟酌的两难性课题,也是时任校长必须认真思考探究并须求得共识的价值性取向。

  正因如此,校长的“价值观”中尤为重要的是明确教育目的、端正办学思想、营造校本品牌。从教育目的来说,通常是指“人格陶冶”乃至“人格完善”。然而,“人格完善”只可宣传倡导而难以如愿达成,可以说是教育的发展愿景和理想目标。古今中外好像还没有一种真正能够行有实效、尽善尽美的完人教育,但有不少圣人贤者提出过一些有助于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名言哲理。若要具体论述“人格完善”之教育目的,可与学校教育时常宣扬的“德智体”相协调,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人将之比喻成既要有哲学家那样的头脑,还要有劳动者那样的体能,由此而践行是否需要“德”性光照导引?学校教育之所以要再三强调“德智体”和谐,正是因为这三者协调发展已经失去平衡。现在不单是“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失衡,即使是倍受关注和宠爱的“智”育一方也有极为不协调之处:“智”育一般意指知识、技能、潜质、智慧的养成与开发,但在应试体制盛行的学历化社会,由于过度偏重书本知识和学历文凭,被忽视的往往正是人的潜能和智慧;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能否适应、制约或调控汹涌澎湃知识浪潮的扑面而来,恰恰需要人的才能和智慧。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社会有些“聪明人”时常不是有理性地扬长避短,而是急功近利地在扬短避长。“德”育同样如此:由以辨别言行准则的人性善恶是非,被异化为讲究利害得失的“功利主义”;“体”育也失去协调平衡:在现代青少年身高体重不断超标的同时,体力和视力(尤其是身心健康)却在持续下降。为何理想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会不协调地失去平衡?这很值得当今社会深刻反思学校教育的目的,进而倡导和弘扬现代校长的“价值观”。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