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十年一剑 亮出河源教育新高度
2015-12-10 09:09:00
 

  原标题:十年一剑 亮出河源教育新高度

  广东河源——客家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之美誉。新世纪之初,一向尊师重教的河源老百姓心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当时,河源虽有百年老校河源中学,但初中教育比较薄弱,有相当部分家长不得不将孩子送到惠州、广州去读初中。河源需要一所好初中!在急切的呼声中,2005年5月,河源中学与河源市天润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民办公助性质的河源中学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河实),河源初中教育的新探索拉开了帷幕。

  万事开头难。当张定红从河源中学教学副校长的角色转变为河实校长时,肩上真的“压力山大”。当时,民办学校普遍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且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大,甚至有人认为民办教师是为钱而生的。种种误解让民办学校举步维艰。第一年招生,河实尽管花了很大的精力,却只招了218人。由于待遇偏低,学校招聘的教师几乎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没有任何教学经验。“河实办得下去吗?”一些质疑声不胫而走,许多人都替这所初生的学校捏一把汗。

  不过,校领导班子对学校的思考是乐观的。民办学校虽有天然劣势,却又有无可比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普九、创强的冲击下,民办教育如何抓住机遇与挑战?为此,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办学理念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以精神理念引领全校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开启了一场“十年磨一剑”的创业史!

  “三大平台”锻造典范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吸引学生和家长的重要资源。初创时期,面对老师们一张张年轻而稚嫩的面孔,河实的决策一是留住人才,二是培养人才。为此,张校长提出了教师发展的“三个平台”。

  一是专业成长平台。学校对新教师采取“师徒结对,考核过关”的培养模式;对骨干教师采取“导师指导,自主发展”的培养模式;对名师培养采取“学术研讨,强化专长”的培养模式;对管理人员采取“科学指导,实践提高”的培养模式。学校还制定了思想引领、专业引领、搭建平台的培养策略,首先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让他们明白教师工作除了奉献,更多的是自我提高。其次是搭建丰富的平台,如开学前两天对全校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平时开展教案学习、微课培训、“一师一优课”活动培训等。

  二是事业成就平台。学校培养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通过“先进教师—优秀教师—名教师—突出贡献教师”的层级评选,培养优秀的教育教学专业人才,至今已评选出“优秀教师”117人,“名教师”59人,“突出贡献教师”16人。培养教师走管理人才之路,通过实施“能上能下”的选拔用人机制,民主选拔23名优秀教师担任中层管理工作。引导教师对人生成就产生深层的向往。通过提升办学质量,培养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让教师切身感受到身为河实教师的幸福和自豪。

  三是生活享受平台。学校创办之初,教师待遇偏低,随着办学效益逐渐向好,学校连续四年给老师加工资,教师幸福指数越来越高,许多教师已在河源安居乐业。

  在锻造教师队伍的过程中,河实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理念。学校教师来自全国各地27个省、地区,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而来,如何让他们融合为一?张定红说:“客家人的特点就是包容性,实验学校不存在文化的对立,只有百花齐放。”具体的措施,一是人性化管理,校领导像对兄弟姐妹一样对待老师;二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如建立教师积分奖励制,让老师们心顺气顺。

  今年刚毕业的谢老师,工作两个多月就听了40多节课。刚开始,教语文的她很迷茫,上课抓不到重难点。于是,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听师傅和其他名师的课,在集体备课的时候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进步很快。她说:“现在我最快乐的事就是听课,因为每次听课都收获满满。”她的师傅也感慨:“这个年轻人感染了我们,我们不努力不行啊!”

  如今,年轻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河实最大的财富,河实的教师培养已成为河源市的典范。学校成为河源市种子教师培训跟岗基地,每年接收跟岗培训、学习交流的教师多达几百人。今年12月,广东省初中校本骨干培训现场会也将在此召开,届时100多所初中示范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都将出席。

  “两大组合拳”打开教改新思路

  学校的功能究竟是什么?狭义上讲,学校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地方,但广义上讲,学生的思想、心理、身体等都应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当下,许多独生子女有性格缺陷,不少家长对教育束手无策。针对现实,河实秉持“教育大于教学”的理念,有计划地打出了一套教学改革的组合拳。

  首先是“德育+课程”的组合。在河实,德育不光靠传统的思想教育,更靠校本课程的渗透。学校有四名专业心理教师,创办初就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立了心理咨询室,花大力气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开设儒家经典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儒家经典伴我行》,让学生在诵读与理解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当今的学生体质比较虚弱,学校非常重视体育锻炼,每天下午组织全体学生跑操,中考体育成绩连年在全市领跑。

  在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对父母、对同学、对老师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变得越来越懂事了。许多家长发现,孩子每一周、每个月都在进步。有些学生曾经屡次犯错,在老师的耐心帮助下改正过来了,家长对学校非常感激。“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河实人共同的教育理念。

  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学校还开设了DIY课堂,每个年级有四五十个项目,如球类、棋类、艺术类、手工类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针织班是女孩们最感兴趣的,学打毛线、织手套、织披肩,争做心灵手巧的小淑女成了她们自豪的事情。

  教改的第二项重头戏是创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合作、高效的课堂,建设特色学科,开发体现学科特点、适应不同教学内容要求的各种课型。河实创办初期正值全国课改大潮,河实人不断叩问:学校要给学生带来什么?其实在分数的背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思维、学习能力等更为重要,而这些正是课改要带给学生的终身财富。

  河实的小组建设分为“四人一小组,八人一大组”,每个小组有1名特优生、2名优秀生、1名待优生,学科优势互补,有利于“兵教兵”。每个小组设有学习小组长和各学科小组长,确保人人有事做。河实的课堂分为三个板块: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分享。在新课程理念下,大面积的学生参与课堂,享受快乐课堂;教师则退而成为主持人。为了鼓励学生,每周各班评出两名优秀组员和两个优秀小组,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表彰。

  学校还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立信息化研究小组,建设开放、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课程体系,促进网络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形成更为积极开放的学习文化;积极探索在线课堂,充分利用微课,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移动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现有47节微课获市级、省级、国家级别奖励,且均已进入课堂实现共享。

  “小手拉大手”构筑家校统一战线

  在教育的阵地上,学校、家长、社会应该形成三位一体的统一战线。办学伊始,河实就特别重视家校联系,通过家长会、家校信息平台等渠道向家长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在河实,每个孩子都有一本《成长历程》,学生、家长、班主任都要认真填写。学校还将有争议的问题梳理出来,让孩子、家长都来参与讨论。如针对“不准学生带手机进学校”的问题,学校整理了带手机的利弊,以材料的形式发给学生和家长,家长可以写下反馈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主题每学期都有十多个,深度的沟通让家长更加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做法。

  学校还成立了家委会、家长学校,让家校联系更加规范和密切。如今,家长们特别信任老师,甚至有的家庭矛盾都会叫班主任去协调解决。经过家长们的口碑相传,许多曾把孩子送去外地的家长又把孩子接了回来,他们说:“把孩子放在河实很放心!”“放心”两个字,就是给学校最大的鼓励。

  办学十年,河实不仅规模达到了6300多人,而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中考各项指标在全市遥遥领先,河源市中考前十名要占八九人,2012届甚至包揽了前14名!很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同学小学毕业时成绩差不多,三年后中考却比其他学校的学生高出100多分!

  “在河实,我从一个稚嫩的孩子变成了稳重的少年,从丑陋的毛毛虫变成了美丽的蝴蝶。我学会了在讲台上大胆地表达,学会了包容地与人相处,学会了从被动到主动争取,相信这份斗志将伴随我走得更远、更好。”一位同学深情的表述,正是河实教育最真实的写照。

  十年一剑,今天的河实已成为河源基础教育的新高度。随着络绎不绝的同行走进学校参观,河实人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2020年,河实将打造成广东省民办品牌学校,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更美好的教育!

  (高 博 文 艺)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