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CPI同比上涨2.7%,环比持平,涨幅比5月扩大0.6个百分点。此前,人们普遍预期6月CPI上涨2.5%,实际值超出市场预期0.2个百分点。CPI在经历3个月的低位波动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升。
然而CPI涨至年内新高,并不意味着通胀威胁再次临近。数据显示,6月CPI同比涨幅中,翘尾因素占据1.9个百分点,比5月增加0.6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与5月相同。去年6月CPI环比下降0.6%,是今年6月CPI中翘尾因素增加的原因,也降低了今年6月CPI数据的比较基数。尽管今年6月CPI环比持平,但受对比基数降低0.6个百分点的影响,6月CPI同比涨幅要比5月实际扩大0.6个百分点。考虑到6月是CPI中翘尾因素最为明显的月份,下半年翘尾因素影响CPI同比的作用将下降。
今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4%,现时没有看到CPI会大幅反弹的潜在威胁,相反,PPI持续维持负增长态势,会对CPI的涨幅有所限制,所以今年下半年CPI仍会保持在2.5%左右的较低水准。从经济政策看,虽然央行会谨慎使用货币政策,并不能预期货币政策会过于宽松。但是CPI的趋势还是给央行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预留了较为充分的政策空间。不排除经济增长出现意外大幅下滑时,央行会重新审视货币政策,采取降息、降准的措施。
人们对PPI数据的关注程度较之前有大幅提高,原因在于它预示着经济下滑的程度变化。6月PPI同比下降2.7%,较5月的2.9%有所收窄,但是环比下降0.6%,说明工业企业制造仍受到市场价格走低的困扰,影响企业利润。去过剩产能和去库存仍是工业企业生产的主旋律。
PPI持续下降约20个月,说明经济调整期已持续相当长时间,从去年四季度起,PPI曾连续4个月出现降幅缩减的态势,与此相吻合,股票市场也展开了一波较大幅度的反弹。但是进入2013年2月,PPI恢复降幅扩大趋势,与此相对应,股票市场也重回跌势,并瞬间创出新低。
PPI的持续下降,反映社会总需求不振、实体经济效益下降。预期三季度,由于美联储已明确要退出QE,引起全球大宗商品不振,而中国存在去过剩产能的需求,这些都可能造成PPI进一步下滑。不过,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以及大宗商品的价格跌幅已反映出市场对美联储退出QE的预期,大宗商品市场可能出现持稳并有所回升的态势。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则有利于PPI回升。6月PPI降幅小幅缩减,是否会成为一种趋势性的变动,还有待于后续数据的指引。晓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