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克强
“别看他平日里儒雅谦和,关键时刻,他会施展‘铁腕’”
与李克强曾经共事的干部回忆,多数时候,他很随和,没有一点架子。
李克强对自己的衣食常常不太在意。在河南时,有位干部发现,他穿的羊绒衫胳膊肘处磨烂了,露出了里面的衬衣。另一次,他的手表坏了,要换个新的,但安排的“预算”不超过200元。而在辽宁时,一位工作人员发现他的腰带都卷边了。
2003年8月8日,李克强在新乡调研。图为李克强在原阳县桥北乡马庄村与村民亲切交谈。
河南的很多干部群众至今还记得他衬衣领子洗得发毛了、皮鞋开口了还在田里蹚来蹚去的情景。
作为上级,李克强总是平等地跟下级交换意见。辽宁一位干部说,他有口头语,“你觉得怎么样”,“你看行不行?”他从不将自己的思路强加于人,而是通过自己的详细阐述让大家形成共识。
河南一位干部甚至觉得,“敢于在他面前表达不同的意见的人,他反而更喜欢”。他还记得,有一次出国考察,李克强想吃西餐,但其他人希望吃中餐,于是大家投票表决。结果多数人选择中餐,而身为省委书记的李克强也只能 “服从多数”。
但在另一些问题上,他却毫不通融。据说,他在主政河南时曾一再声明,凡是打着他旗号的都不是他亲属。
郑州市官场大多知道,李克强在河南这么多年,各级官员从来没能成功地请他出来吃顿饭。有一次,一位官员去他住处汇报工作,正巧碰上他跟秘书正忙着收拾行李,一问才知道,他的父亲去世了,他要赶回安徽老家奔丧。李克强当场跟这位官员“约法三章”:这个消息不能告诉任何人;什么东西都不能送;谁都不能去追悼现场。
至于干部提拔问题,官员们说,“跑官也没用,踏实工作才有机会提拔。”
相比于生活中的随和,在重大决策时,李克强往往坚定不移。从主政河南,到主政辽宁,再到进入中央,他的思路不止一次面临反对的声音:农业大省该不该将工业化排首位?一个还没有走出老工业衰颓困境的省份要不要投入那么多钱去搞棚改?控制艾滋病疫情,有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多人力财力?……
但几乎所有与他共事过的人都知道,只要是他看准的事,一定会坚定不移、不遗余力地往前推进。
另一位河南官员则回忆说:“别看他平日里儒雅谦和,关键时刻,他会施展‘铁腕’。”2003年,黄河兰考段决堤,时任省委书记的李克强从北京紧急赶回河南,到现场发现情势严重后,他当机立断,重新任命抢险总指挥,同时紧急协调部队参与救灾。
2003年7月10日,李克强深入汝南县宿鸭湖水库附近被洪水围困的村庄,看望受灾群众。
现场工作人员回忆,当时,现场真是千军万马,有军队、公安、消防,还有地方民兵,协调起来十分复杂,但李克强的决策始终当机立断、条理清晰。
一位参与抢险的官员记得,一开始,现场运来一些堵决口的麻袋,质量不合格,往决口一倒,袋子就烂了,根本堵不住。他马上给李克强打电话汇报说,有人在“发国难财”。
李克强“非常震怒”。他立刻通知政法委书记、省纪委书记连夜赶到,通宵研究问题,第二天就拿出了处理意见,对违法违纪的干部现场作出处理。
这位官员透露,那次黄河决堤抢险,共有20多名干部被现场处理。李克强甚至专门派出一位组织部副部长、一位纪委副书记、一位政法委副书记驻守现场,“谁该处理?谁该提拔?现场拿出意见”。
他事后回忆说,时年48岁的李克强所表现出的应急能力和掌控能力,“给整个河南官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克强为人宽厚,但行事毫不含糊,大刀阔斧;他随和,却意志坚定;他低调,大学同学陶景洲曾注意到一个细节,大学时拍集体照,李克强几乎总是站在后面,或者站在最边上。但正如他的另一个同学何勤华所言:“他外表温和中庸,但内心有一番雄心壮志。”
2013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大会经投票表决,决定李克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眼下,57岁的李克强站到了中国这艘经济巨轮的舵盘前,目光坚毅。几个月前,他为十八大所作的辅导报告的声音仿佛重新回响在国人耳边:“发展必须转变,转变必须改革,改革未有穷期。”(仲文)
发改委重组在即 反垄断角色更加坚定
中国政府将收到旨在“翻新”其庞大经济计划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若干提议,但该机构作为反垄断监管者的角色最终可能会被提升。详细>>
19家外媒看总理记者会 最关注经济改革反腐民生
全国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的窗口,也一向是外媒记者的“新闻盛宴”。而每年一次的总理发布会,由于直面总理的机会难得,中外媒体基本都会关注热点问题。
详细>>外媒:两高工作报告彰显中央反腐决心
境外媒体分析指出,两高报告不仅彰显了中央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的决心;而且,报告中颇具新意的司法公开和透明也得到较多着墨,料将获得高票支持。详细>>
外媒看两会:中国领导人愈来愈懂得展现幽默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表示它将消除刑讯逼供的使用,阻止地方官员干预司法判决并允许法官自己做出决定。详细>>
中国两会看点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和国防预算受关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3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一年一度的国家立法机关会议3月5日拉开序幕。所有人都密切关注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和军费支出计划。详细>>
三月看两会:让梦想照入现实
让两会的提案照入现实的过程虽然漫长,但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详细>>
“开放”成新闻中心外媒记者热词
3月1日,偶遇的外国记者们提及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开放”。详细>>
全国两会引外媒热议 驻华记者关注反腐倡廉
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头一年,国际社会对中国两会给予高度关注。详细>>

两会会场的美女记者
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各路媒体人来人往,美女记者永远最抢眼。详细>>
网民:对深化改革的十大期待
普通网民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有着这“十大期待”。详细>>
两会建言:工会维权难在哪里
作为一个群众组织,工会手中拥有的是什么?详细>>
两会花絮标签识茶杯
北京首都机场候机楼内配备的两会代表团茶杯上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加以区别详细>>
两会建言“有哪些民生亮点”
百姓期待今年两会上民生问题有更多亮点详细>>

“两会”代表委员住地
历届“两会”代表委员住地大盘点详细>>
为两会不再沏茶倒水点赞
服务员们将不再为代表委员们提供“沏茶倒水”的服务详细>>
香港代表感慨两会节俭风
节俭是有益于国家的积极转变。对豪华食品和葡萄酒的需求将会减少详细>>
农民工的身份何时转变
笔者就是一名90年代初从农村走出来的打工者详细>>
关于校车驾驶安全的建议
随着校车事故的逐年增多,校车驾驶安全已成为最被关注问题之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