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首页>> ENGLISH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专题首页  >  专稿

解读李克强

2013-03-16 09:53:09      来源: 人民网

“他让辽宁受益最大的是思想,让‘内陆人’有了面向大海的开放意识”

如果说,李克强主政河南时将工业意识注入一个农业大省,那么此后两年多,他在主政辽宁期间,也彻底扭转了辽宁人对自己的认知,为那里植入了“海洋意识”。

2003年,中共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2004年12月,李克强被派往辽宁出任省委书记。外界普遍相信,将这个老工业省份重振雄风的关键几年交到李克强手上,既是对他的考验,也是对他的信任。

解读李克强

2005年6月30日,李克强在辽阳市企业调研。

据知情人透露,赴任之前,李克强就在广泛收集资料,研究辽宁。而到辽宁后,他密集调研,“几乎一天就要走访一座城市”。当地干部群众回忆,李克强调研时,包里总装着一张辽宁地图,在车里就跟干部谈话,研究辽宁的发展思路。

这个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的省份,曾经诞生了中国第一架歼击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据辽宁人自己统计,有200个新中国的“第一”诞生在辽宁。

但改革开放后,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全国第一家破产企业也出现在这里。

计划经济时代在辽宁人的意识里种下了深深的工业情结。直到市场经济时代,他们探索的主题依然是:辽宁这个“工业大省”的前路该怎么走?

但新来的省委书记不这么想,他说出了一个连辽宁人自己也为之一震的观点:“我们是‘沿海省份’!”

可不是吗?辽宁陆地海岸线全长2290公里,占全国的12%。辽宁14个城市中有6个在海边,全省三分之二的面积在离海100公里以内。但过去几十年,无论是电力网架,还是交通布局,辽宁始终以一种内向的姿势寻求发展。

当地一位官员介绍,辽宁过去也曾提出过发展“海洋经济”,但那都局限于海洋捕捞、海洋养殖等简单、原始的思路。李克强到辽宁上任时,沿海到处是荒滩,除了少数几个港口,几乎没什么像样的产业。那些海岸线千百年来静静地躺在那里,还从未有人思考在此进行系统的大的产业布局。

李克强敏锐地意识到,按世界通行的经济区域理论,距海岸线100公里以内的地区都属于沿海地区,全世界经济总量的60%集中在这条黄金带上,80%的特大城市也集中在这条黄金带上。而辽宁拥有宜港岸线1000多公里,适于发展大型临港工业的荒滩和废弃盐田2000多平方公里。

为此,他号召全省要“转身向海”。

顺着海岸线,他细细地走了一圈,几乎每到一处都兴奋不已,当地干部回忆,好几次,他看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在大连,他圈中了一座叫长兴岛的孤岛,开发临港工业区。

在锦州,他告诉那里的人们,在孙中山的建国大纲中,锦州湾可以建设成亿吨大港。

在营口,他考察一块废弃的盐滩,车不进去,他就带人走进去,走得满脚是泥,裤子上也全是泥。他们站到一处高地上,四下环顾着那块2.4平方公里的荒废之地,讨论着开发计划。

当时的市委领导大着胆子提出,如果有5个亿的资金,自己能搞个20平方公里的产学研区。结果李克强摇了摇头:“我给你50亿。”他当场提出,营口应该照着天津滨海新区的规模来规划建设,两个新区要隔海相望、并驾齐驱。

5年后的2010年,已经是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前往辽宁视察时,营口曾经的滩涂地上,一座现代化的新城、一个大规模的产业基地已经蔚然成形。

从最初的“三点一线”,到后来扩展为“五点一线”,再到后来的“沿海经济带”,如今,辽宁沿海被一条长达1400多公里的滨海公路连接起来,集聚了几十个产业集群和数十个重点工业园区。

2009年7月,辽宁沿海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这片土地被赋予了打造成中国沿海地区新经济增长极的全新战略定位。

近几年,辽宁经济年均增长超过12%,全省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生产总值来自沿海,固定资产投资60%以上来自沿海,实际利用外资接近70%来自沿海。

连内陆腹地区域的发展,也形成了面向大海的新态势。沿海经济带,以沈阳为中心、150公里为半径内的城市群所构建的“区域经济共同体”,以及“突破辽西北”战略,曾经辉煌的老工业基地,在三大发展战略中逐渐走出衰颓。

一位辽宁省级领导评价说:“他(李克强)让辽宁受益最大的就是思想,让‘内陆人’有了面向大海的开放意识。”

解读李克强2010年4月15日,李克强在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码头听取整体规划建设情况。解读李克强 style=" id="5935563"/>

2010年4月15日,李克强在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码头听取整体规划建设情况。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李克强 历史自觉 转型发展 十二五 陷阱

推荐阅读

图解总理记者会精彩语录

3月13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答记者问。

详细>>

关键词解读政府民生答卷

医疗、教育、养老...新一任政府首次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详细>>

发改委重组在即 反垄断角色更加坚定

中国政府将收到旨在“翻新”其庞大经济计划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若干提议,但该机构作为反垄断监管者的角色最终可能会被提升。详细>>

19家外媒看总理记者会 最关注经济改革反腐民生

全国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的窗口,也一向是外媒记者的“新闻盛宴”。而每年一次的总理发布会,由于直面总理的机会难得,中外媒体基本都会关注热点问题。

详细>>

外媒:两高工作报告彰显中央反腐决心

境外媒体分析指出,两高报告不仅彰显了中央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的决心;而且,报告中颇具新意的司法公开和透明也得到较多着墨,料将获得高票支持。详细>>

外媒看两会:中国领导人愈来愈懂得展现幽默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表示它将消除刑讯逼供的使用,阻止地方官员干预司法判决并允许法官自己做出决定。详细>>

中国两会看点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和国防预算受关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3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一年一度的国家立法机关会议3月5日拉开序幕。所有人都密切关注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和军费支出计划。详细>>

三月看两会:让梦想照入现实

让两会的提案照入现实的过程虽然漫长,但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详细>>

“开放”成新闻中心外媒记者热词

3月1日,偶遇的外国记者们提及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开放”。详细>>

全国两会引外媒热议 驻华记者关注反腐倡廉

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头一年,国际社会对中国两会给予高度关注。详细>>

两会会场的美女记者

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各路媒体人来人往,美女记者永远最抢眼。详细>>

网民:对深化改革的十大期待

普通网民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有着这“十大期待”。详细>>

两会建言:工会维权难在哪里

作为一个群众组织,工会手中拥有的是什么?详细>>

两会花絮标签识茶杯

北京首都机场候机楼内配备的两会代表团茶杯上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加以区别详细>>

两会建言“有哪些民生亮点”

百姓期待今年两会上民生问题有更多亮点详细>>

“两会”代表委员住地

历届“两会”代表委员住地大盘点详细>>

为两会不再沏茶倒水点赞

服务员们将不再为代表委员们提供“沏茶倒水”的服务详细>>

香港代表感慨两会节俭风

节俭是有益于国家的积极转变。对豪华食品和葡萄酒的需求将会减少详细>>

农民工的身份何时转变

笔者就是一名90年代初从农村走出来的打工者详细>>

关于校车驾驶安全的建议

随着校车事故的逐年增多,校车驾驶安全已成为最被关注问题之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