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克强
“他洞察入微,知识面宽广得令人匪夷所思”
2003年6月4日,李克强冒着酷暑深入鹤壁市调查研究。这是李克强在淇县桥盟乡七里堡村的麦田里向当地农民了解麦收情况。
许多曾与李克强共过事的人都钦佩他驾驭全局的能力。普遍的评价是,他极具前瞻眼光,站得高、看得远,同时,“他也洞察入微,知识面宽广得令人匪夷所思”。
曾经和他共事的官员感慨,给他汇报工作,即便提前做足功课,也常常会被他的“提问”难住。一位河南干部回忆,李克强刚到河南出任省长时,曾经带他下去调研,一路上就河南的工业发展向他连续发问,内容涉及内部收益率、盈亏平衡点、贷款回收期这样的经济学概念,甚至还包括一些工业技术的具体细节。
一位辽宁干部也说,李克强在听汇报时,会要求汇报人不要光说总产值,还要汇报“体现现金流的销售收入”,以及资产收益率、流动比例等财务问题。一场汇报下来,常常把人问得满头大汗。
一些媒体公开的新闻报道也透露了大量类似细节。在国务院的几次会议上,他随口就能提及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全国农田的灌溉面积等具体数据;走进农业试验基地,他会问科研人员,某一种小麦品种“面筋度”多少;甚至有一次,他非常明确地询问环保部门负责人,新建的PM2.5监测装置,使用的是哪一种统计原理,“是‘石英微量震荡天平法’还是‘β射线法’”。
2005年11月3日,李克强在抚顺棚改新区看望居民。
一位辽宁干部记得,在辽宁推进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的民生工程时,为了了解实际进展,李克强照着记录本给上面那些实名登记家庭打电话,一一询问:“你就业了吗,现在情况怎么样?”甚至,在前往辽宁棚户区调研时,他会专门揭开垃圾箱,从丢弃的垃圾来判断居民的生活境况。
“你糊弄不了他。”这位干部说。
2013年1月5日,李克强在北京与来自最基层的18名乡村医生座谈,听取意见。这是座谈会结束后,李克强侧身说:“请‘最美乡村医生’先走”,并请身患残疾的周月华医生走在最前面。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2013年1月5日,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有关医改的重要会议,会前专门听取了来自最基层的18位乡村医生的情况介绍和建议。为了了解这些乡村医生的真实待遇情况,他专门嘱咐医改办工作人员,“务必要去这18位乡村医生所在的村子一一核实”,即使有几个乡村医生远在新疆和西藏。
公开讲话时,李克强几乎不用讲稿。根据媒体报道,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结讲话,他从国际经济困局讲到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逻辑清晰,层层递进,长达一个小时,没有讲稿,侃侃而谈。
有媒体评论称,这种不讲空话、套话,能长时间脱稿的外在风格,其实“是他内心的学养和长期思考的自然外溢”。
不少与他有过接触的人都有感受,他善于驾驭大局、解决难题,视野常常比别人开阔超前,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酷爱读书。河南不少干部都知道,他主政河南期间,住处简陋老旧,天花板上甚至有老鼠跑动,但床头和桌上永远堆满了书。
这位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的77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似乎超出常人。据他的一些大学同学撰文回忆,李克强给他们留下的最深印象之一就是“异常用功”。他大学时代的许多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碰上没有课的时候,总是一早离开宿舍,吃好早饭就去图书馆,除了出来吃中午饭和晚饭之外,一直要待到晚上闭馆才离开。
那一批学生入学时外语底子都不好,李克强也不例外,但他是学得“最卖力”的人之一。据说他口袋里总是装着一叠自己做的英文单词小卡片,“走在路上也在背,上食堂吃饭排队时也在背,外出坐公共汽车等车时也在背”。
大学三年级,他就翻译了《英国宪法史纲》这样艰涩的英文原版法律文献。一篇试图以现代控制论和系统论解释法学学科问题的论文,被学校评为优秀论文。在龚祥瑞教授的指导下,他还以第一译者的身份翻译了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当程序》。
同时,他也早早表露出对经济问题的浓厚兴趣,不断从图书馆借阅有关经济学和经济法的英文原著。在此后供职团中央,重回母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时,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获得了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李克强对书籍的这种情结,无疑来自少年时的熏陶。在他1997年发表于《安徽日报》的一篇题为《追忆李诚先生》的散文中,李克强怀念这位与他曾同住一个大杂院、通晓国故严谨治学的饱学之士,如何在院里管理着一座近万册藏书的小图书馆,并且让他“感受到一种书香四溢的氛围”。
从“文革”开始、学校停课起,李克强便开始向李诚求学。“李先生用平和的语调,时断时续地向我讲中国的国学,讲治学的方法,讲古今轶事……这种每天近一小时的讲解、谈论夹杂着议论,持续了近五年之久,几乎穿越过我的少年时代。”
他用与政治家身分迥然相异的沉静笔调写道:“表面看来,李先生是个纯粹的学者,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蕴藏着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责任感。”
对李克强而言,读书与报国、治国已是密不可分。一位河南干部提到,一次他跟李克强到香港出差,李克强提议逛书店,想买一本阿瑟·黑利的小说《超载》,这位干部立刻意识到,这大概是因为他正在研究河南如何推进火电基地建设。
据知情人披露,李克强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密切跟踪国际上最新的经济科技动态,每天都会关注国际国内的石油、金融等股指期货和指数,并且定期阅读英文原版的经济学杂志。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甫一问世,便引起他的注意,马上要求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
当他在国际前沿科技杂志上看到论文称,海底可燃冰将会成为第三次能源转型革命性的替代品时,他第一时间批示给国土资源部,要求密切跟踪最新研究成果。
发改委重组在即 反垄断角色更加坚定
中国政府将收到旨在“翻新”其庞大经济计划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若干提议,但该机构作为反垄断监管者的角色最终可能会被提升。详细>>
19家外媒看总理记者会 最关注经济改革反腐民生
全国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的窗口,也一向是外媒记者的“新闻盛宴”。而每年一次的总理发布会,由于直面总理的机会难得,中外媒体基本都会关注热点问题。
详细>>外媒:两高工作报告彰显中央反腐决心
境外媒体分析指出,两高报告不仅彰显了中央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的决心;而且,报告中颇具新意的司法公开和透明也得到较多着墨,料将获得高票支持。详细>>
外媒看两会:中国领导人愈来愈懂得展现幽默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表示它将消除刑讯逼供的使用,阻止地方官员干预司法判决并允许法官自己做出决定。详细>>
中国两会看点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和国防预算受关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3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一年一度的国家立法机关会议3月5日拉开序幕。所有人都密切关注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和军费支出计划。详细>>
三月看两会:让梦想照入现实
让两会的提案照入现实的过程虽然漫长,但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详细>>
“开放”成新闻中心外媒记者热词
3月1日,偶遇的外国记者们提及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开放”。详细>>
全国两会引外媒热议 驻华记者关注反腐倡廉
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头一年,国际社会对中国两会给予高度关注。详细>>

两会会场的美女记者
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各路媒体人来人往,美女记者永远最抢眼。详细>>
网民:对深化改革的十大期待
普通网民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有着这“十大期待”。详细>>
两会建言:工会维权难在哪里
作为一个群众组织,工会手中拥有的是什么?详细>>
两会花絮标签识茶杯
北京首都机场候机楼内配备的两会代表团茶杯上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加以区别详细>>
两会建言“有哪些民生亮点”
百姓期待今年两会上民生问题有更多亮点详细>>

“两会”代表委员住地
历届“两会”代表委员住地大盘点详细>>
为两会不再沏茶倒水点赞
服务员们将不再为代表委员们提供“沏茶倒水”的服务详细>>
香港代表感慨两会节俭风
节俭是有益于国家的积极转变。对豪华食品和葡萄酒的需求将会减少详细>>
农民工的身份何时转变
笔者就是一名90年代初从农村走出来的打工者详细>>
关于校车驾驶安全的建议
随着校车事故的逐年增多,校车驾驶安全已成为最被关注问题之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