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那个笑容纯真的老头走了
2015-10-16 04:44:00
 

  原标题:那个笑容纯真的老头走了

  那个高个儿、谢顶,有着孩子般纯真笑容的老头走了。此刻,他正安详地躺在遗体捐献大厅里,身边布满鲜花,接受人们最后的送别和追思。

  这个96岁的法国老人,将自己的后半生交给了中国,交给了中国的学生、中国的朋友,还有他钟情并痴迷的中国文化。

  让·德·米里拜尔,1919年出生在法国一个贵族家庭,没有婚姻,没有子女,他却学习了十几种语言,游历了50多个国家。最终,1976年,他从香港来到内地,并选择在西安外国语学院(现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一留就是近40年。

  “让”,是和他共事的师生、热爱他的朋友送给他最简洁的称呼。而谈起让,人们最多提及的是他的“可爱”和“可敬”。

  让有些“吝啬”。校园角落的3层小楼上,是他异常简朴的家。60平方米的空间,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的陈设。3个漆色陈旧、塞得满满当当的书架,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剩下的就是几张桌椅,以及铜制大雁塔、仿制兵马俑、乡村烙铁画,甚至是毛绒熊——这些都是学生和朋友们送给他的、并不昂贵却每每带给他快乐的“小玩意儿”。

  一只袜子,他会缝缝补补穿很久;一日三餐,常常是几片面包、一杯牛奶和奶酪。衣柜里是为数不多的几件旧衣,一件绿格子衬衣已经穿了20年。有朋友邀请他到家里做客,让竟会带上一两天前剩下的饭菜,“这个还没有坏,我们一起把它吃掉”。

  “吝啬”的让,却又很慷慨。他是第一批中法交流专家,本应领取法国和中国的两份工资,但头一年,他就主动推掉了中国的这份。他说,钱应该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让刚来时,学校还没有电教设备,让自己掏钱,找关系从国外捎回几十台“砖头录音机”,发给了法语系的教师们。教学用的电视机、科研急需的图书和资料,也有不少是让用自己的工资从法国带回的。

  让的慷慨,还改变了很多农村青年的命运。他用自己的工资,帮助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学生学习法语,出国深造,同时引荐许多法国朋友来中国讲学交流。

  让帮助过的留学生太多了,仅医学类的就有40多名。他亲自帮助他们联系国外导师,甚至住宿的地方,还说服法国卫生部门官员,给留学的医生提供奖学金。对这些留学生,他只有一个要求——学成后,一定要回到中国。今天,陕西省的许多重要科研岗位,特别是医学岗位,都有让曾经资助过的学生。

  “医生的职业是拯救生命,帮助一个医生就等于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让曾说过,帮助中国大夫到国外去,可以学习更先进的现代医学,还可以把传统中医的精华带到国外,发扬光大。

  让有个中国名字“米睿哲”,他还拥有一个“米睿哲中国爱心教育助学金”。他用微薄的收入订阅杂志、购买教学设施,不断资助山区里的贫困孩子。朋友们称他是“乐善好施的洋教授”,每当生日,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卡片都会填满他小小的房间。

  发自内心的纯真微笑,是让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无论在中国还是法国,让的朋友都特别多。这个“可爱”的法国老头,总是给每个人以微笑。中国好友回忆:让的笑,背后是仁爱——他的每一次笑容,都在传递着问候和敬意。

  挚友常会给让打电话,问他生活上需要什么东西,让总是多少年如一日地笑着说:“我什么都不需要,我需要你。”对来自法国的朋友,让总是不辞辛苦,担当义务导游,一些著名景点有时一年要跑十几次。

  “中国是我感觉最好的国家,这里有深沉的道德和文化。”1984年,让教授退休,他没有回法国,而是继续留在中国。

  对中国文化极度痴迷的让,自学汉语,并研究中国历史,历时6年完成了《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关于陕西和西安府的研究》专著,在法国出版后引起学界轰动。此书后被译为汉语,成为我国第一部研究明代西北地区断代地方史的学术著作。

  让还对中国医学怀有浓厚兴趣,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写成了《简明中医外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与传染病》两部著作。此外,还用法文发表了30多种研究中国文化的专著,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

  为表彰他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的卓越贡献,1994年,让被法国政府授予最高等级荣誉勋章——拿破仑勋章。1997年,他成为陕西省第一位获得永久居住权的外籍专家。2014年,中央文明办评选让为“中国好人”。

  2015年10月10日14时05分,黄叶飘落的秋季午后,这位96岁的法籍老人结束了他不平凡的人生旅程,并再次将自己彻底奉献——根据遗愿,让的遗体捐赠给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用于中国的医学教育和科研。

  “我希望,我的遗体能对中国的医学有一点小帮助。”让生前这样说。让的挚友告诉记者,“让的离去,让夜空又多了一颗更加闪亮的星。”

  本报西安10月14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