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建设“海绵城市” 打造“会呼吸”的清远
2015-08-06 07:28:09
 

  近期,在暴雨天气下,不少城市“逢雨就涝”。据国家防总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已有41座城镇遭受内涝。今年雨季,清远部分城区、县区也出现城市内涝。日前,为治理“城市内涝”,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除建设地下排水管网之外,住建部正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建设地下排水管网很好理解,那么“海绵城市”能发挥什么作用?所谓“海绵城市”,就是遵循生态优先,通过自然水环境和地下排水系统,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简单地说,就是除地下管网之外,大力发挥湿地、绿地、水塘、河流等生态“海绵体”的排水和蓄水的功能,实现雨季时快速渗水、排水、蓄水,旱季时能实现水资源再利用。形象地说,“海绵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而是会呼吸的城市。

  仔细分析为何城市地区“逢雨必涝”,表面上是因为城市排水能力不足,但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原有的水环境改变,即城市的“海绵体”被破坏。为了保证城市建设用地,城市水塘被填了、河道变窄了,城市绿地系统不多,大部分被硬底化,缺少渗水功能,城市成为钢筋水泥森林,不会呼吸。虽然城市配套建设排水管网,但难以满足暴雨下的排水需求。

  清远市区也不例外。清远城区依江而建,本来北江周边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水环境。如东城、老城区等地水网密布,与水塘、沟渠一起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海绵体和水环境,城市呼吸顺畅。如此前的东、西门两大塘及天湖塘,三大水塘通过水渠相连,东、西两塘还通过水道连向北江,是比较完善的海绵体和排水系统。但由于城市建设需要,不少水塘、水渠被填了,如天湖塘、西门塘相继被填,东门塘面积正在缩小,旧城的水环境遭到破坏,再加上旧城城市建设十分密集、道路硬底化,旧城的海绵体功能丧失,导致每次暴雨来袭,旧城均出现内涝。再如近几年洪水导致清远部分县区、城镇频频被淹,也反映出沿线中小河流积淤严重、河床过浅,水环境遭破坏。

  从近几年全国城市的内涝教训来看,城市建设破坏生态环境、填塘填湖来建高楼大厦、城市建成钢筋水泥森林、城市绿地和湿地面积过小等,即使地下管网再强大,也难避免“暴雨看海”的尴尬。因此,保护好城市水环境,建设“海绵城市”,才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治本之策。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目前有一套指导标准,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保留城市的水系统,水塘、湖不要再填了,发挥其蓄水功能,做好中小河流的疏通、清淤,其次是城市绿地面积要增加,道路上的砖最好有渗水功能,发挥绿地强大的储水功能,再次是建好地下管网系统。清远作为年轻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有后发优势。希望清远在建成会呼吸的城、治理“城市内涝”上能率先破题。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南方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