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消费旅游
守住互联网行业的道德底线
2016-01-21 14:12:33
 

  从百度为赚钱向企业贩卖治病贴吧,到携程为逐利向客户提供虚假机票,中国互联网企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其为逐利不择手段、道德缺失的一面正在集中彰显出来。当互联网经济被政府定义为“互联网+”的战略地位时,其影响已经不仅仅是少数行业。如何守住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行业道德底线应当引起行业内外的高度重视。

  道德风暴中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我们正经历着一种魔幻般的吊诡现实:从PC时代的通过插件植入病毒与木马,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常驻后台私下上传用户隐私信息,从欺骗用户到压榨用户,从产品功能设计层面演化到公司业务模式上的“作恶”,中国互联网商业的发展史里充斥着太多的反面教材。 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再次站在了道德原罪审判的被告席上。

  背德”:试探和逾越法则与底线

  曾经,微软推出的Windows还仅仅只是MS-DOS的图形操作扩展,谷歌两位创始人还在上中学,刚刚从普林斯顿毕业的贝佐斯还在华尔街摆弄计算机。马云正在杭州师范学院学习,来自山西的李彦宏意气风发地考入北大,而马化腾才上高中。 将近30年后,互联网在中美两国以狂飙突进的姿态疯狂发展。但是在互联网的主干上,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法律、商业环境,我们看到了几乎截然不同的两种图景。 2015年,谷歌公司重组成立了Alphabet公司,包括无人驾驶、谷歌眼镜等在内的X公司成为独立的子公司。同年,微软发布的 Windows 10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免费升级模式,亚马逊的无人机配送服务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许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乃至量子计算等领域,上述三家公司各有胜场并处在业内顶尖水准,而这些全都来自它们在过去的积累和没有商业回报的投入研究。 然而,在中国,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推动国内正版化消费进程中出力甚多的腾讯公司,在创新上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亮点,而在若干年前,这家公司还因为山寨和抄袭模仿而遭到广泛的批评和嘲讽。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也乏善可陈,虽说在深度学习领域笼络了众多国内乃至世界顶尖工程师科学家,但还是在2015年发生了ImageNet作弊的恶性事件。而淘宝天猫直到现在依然无法彻底摆脱外界对其质量和正品与否的怀疑。 显然,中国互联网公司不仅在规模、营收和技术创新上和美国同行有着差距,在诚信、公平竞争等商业道德伦理方面的差距甚至更加明显而让人感到不忍直视。 在这样的互联网商业环境中,一些公司只以赚钱为目的,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它们不惜试探逾越市场的竞争法则和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乃至法律的底线。 所以,人们会看到各种打着造福用户的幌子实际上不断侵犯用户隐私的产品,以及各种为了吸睛而不惜庸俗乃至恶俗化的宣传手段。 当然,更加常见的是,互联网公司为了获得更大回报而不惜明目张胆地出卖剥削用户利益,它们或者弄虚作假上下其手,比如像最近的携程那样将假机票出售给消费者,或者阳奉阴违口蜜腹剑,恰似百度那样激进推进合伙人计划将贴吧出售给没有资质的第三方。 而在各种问题曝光之后,这些行为不当的公司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措施来改正来获得用户的原谅和认可,而是通过发动声势浩大的公关战争来消灭异见,通过舆论造势来湮灭那些对它们不利的声音。

  就在百度贴吧黑幕事件发生后,百度进行了各种紧急公关,其中不乏看似粗暴有效、实则火上浇油的举措。例如,百度曾私下威胁部分转发此类文章的网站,也举报了部分阅读量、关注度颇高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直到一个星期之后,李彦宏才公开表态“公司会深刻反省把危机变成机遇,希望百度能陪大家走得更远”。至于如何反省和改进,则不得而知。

  失速:利益共谋下的快车道

  正如威尔斯(H.G.Wells)说的那样,道德愤慨只是义正词严的嫉妒而已。比起在事后慷慨激昂地声讨携程、百度们的行为,我们更应该深入追究的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会做出违背基本的商业伦理和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 不妨看看百度贴吧的案例。 尽管其访问量早在2005年就超越新浪,但是,仅仅利用合作推广、展示广告等这些有限的商业化手段,使得为其贡献最主要流量来源的产品MP3服务,在商业变现上一直处于不温不火地尴尬境地。这样的矛盾随着移动互联网潮流蔓延中国以及百度在其中的落后越发突出,对百度这样一家以流量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而言,这显然是难以接受的。 于是,加快百度贴吧的商业化进程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自然能够理解百度官方推动贴吧移动客户端的强力措施以及包括饱受争议的合伙人在内的商业化手段。 毫无疑问,一家公司存在的根本目的和诉求就是为了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即使贴吧在移动化和商业化过程中采取了怎样的激进手段并因此影响到部分用户的体验,外界都无法也不会进行苛责和异议,因为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公司内部正常而合理的商业决策而已——实际上,甚至不必外人进行评判,公司本身就是这些决策正确与否的最深入的观察者和最果断的执行者。 商业化具体就体现在包括营收、用户增长、市场占有率等数据指标上,它们无时无刻不左右着对产品的改动,这一情况从未像在互联网时代以及互联网公司里那样体现得如此鲜明与深刻,同时,这些数据也决定着公司及团队里的人事、薪酬变动。从市场角度出发,营收、用户、占有率当然规模越大增长越快越好,从公司角度而言,当然个人职位、工资股权分红的调整亦是快马加鞭多多益善。 几乎任何一家公司里的情况都如此,百度这样的大公司更加无法例外。于是,无论是公司的战略层面还是其中的具体执行层,大家都会一致将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贴吧的变现上面去,于是,贴吧的商业化自然而然地在众人事先张扬的利益共谋下驶上了狂飙的快车道。 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永远不过时。 于是,“砰”,事故发生了,从2015年的舰娘70万事件开始,贴吧的商业化在收获成功的同时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到了今年,随着出售血友病吧不断发酵,对此的反感终于到了临界点,贴吧及百度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杯葛和抨击。 因为血友病贴吧出售而惹得外界侧目的贴吧合伙人计划建立在一家商业公司的商业化诉求基础上,然而,在已经发生过一次事故并且官方承诺改进的前提下,相同的故事再次发生了,我们甚至已经再难辨明这究竟是一场充满黑色幽默元素的悲剧抑或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喜剧。 与其说贴吧风波是一次企业冒犯社会道德的行为,毋宁说这是一家大公司内部机制运行出现了弊病。

  莽荒:生存与灭亡的选择

  今天,贴吧风波的难题早已经在美国发生过,彼时事件的主角是谷歌。 2003年,谷歌因为和加拿大的在线药房合作在网上通过AdWords(赞助商链接)向美国消费者推销处方药遭到司法机构调查。尽管后来谷歌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比如在2009年意识到相关调查开展后,有意识地逐渐禁止非法处方药的线上销售,同时,还主动收购了一些广告商帮助它们通过美国药房理事会的“线上药店开业认证”计划。但是,到了2011年,担心调查继续深入下去对自己不利的谷歌最终同司法机构达成了5亿美元的和解协议。 这不仅是美国司法机构第一次对互联网上的虚假医药广告进行罚款,也是截至当时开出的最大罚单,相当于谷歌公司2011年全年利润的1/20。 对比中国,这里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用户群体、最具潜力前景的市场,在其中,奉行着“大干快上”的原则,速度和规模成为衡量一切的圭臬,看得见的数据、走势曲线是唯一的证据,商业、效益和回报成为大家最关心的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道德、商业伦理与法律进化完善的速度根本追赶不上互联网发展的速度,越来越难以应付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公司不断涌现出来的各种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对一意孤行不断挑战道德、商业伦理及法律的公司,目前国内几乎没有任何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百度在过去的17年中,一直因为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知识侵权、竞价排名、涉黄等面临种种危机,然而每次危机的处理结果基本上都是一些罚款或整改,而未曾动及其根本。

  于是,有人无奈地说,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甚至承认的现状,怎样的环境决定怎样的企业,怎样的企业决定怎样的用户。 1987年,中国人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发出了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呼唤,彼时我们才步履蹒跚地闯入互联网时代。从iOS问世和Android的大行其道到现在,我们狂奔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不到10年的时间。 在这个野蛮生长的年代,如果任由资本主导互联网世界,即使有互联网公司试图遵守正常的游戏规则的话,它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徒手陷入与一群法外之徒颉颃的艰难处境。当别人都在肆无忌惮地疯狂的时候,保持理智与克制的人往往会被别人当做疯子与傻子,而下场也往往不幸。当竞争对手可以无视商业伦理与之竞争的时候,它无法还击,当同行漠视社会道德疯狂攫金的时候,它有可能只能拾得市场的残羹冷炙,长此以往,最后市场上只会剩下那些背德的公司。 然而,野蛮终究会进化,规训与惩罚终究会形成,那些无视道德的公司也终究会付出代价。 假如有那么一天,当我们有一套更加完善的游戏规则体系,当我们的用户用了更多更好的产品服务之后,今天这些靠着“背德”行径疯狂攫金的行为到那时候还能继续生存下去吗? 生存还是灭亡,对它们而言,更是一个问题。(本报特约撰稿 胡勇)

  12345下一页 12345下一页


编辑:小微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