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湖南各地编修了一大批乡土志,如郴州、宜章、耒阳、桂阳、清泉、永兴、桂东、邵阳、城步、益阳、会同、靖州、龙山、永定、安乡、辰州、浏阳等府、县乡土志,目的是为新式学堂提供乡土教材,教育莘莘学子爱国爱乡,图强变革,"中国维新,振兴学校。宗旨教人,爱国为要。爱国之心,始自一方",不爱家乡,何以爱国?清学部在光绪三十一年还专门颁发了"乡土志例目",列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共15类,统一规范乡土志的编修。乡土志要求浅显、简明、通俗,于儿童起启蒙作用,可以视为府、县志的儿童版。乡土志中有一些编得很好的,如《浏阳乡土志》,肇修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邑人黄徵纂。徵,又名祖勋,字颖初,廪贡生,擅文章,有经世之才,早年与谭嗣同同游,深受其思想影响。1907年末或1908年初成稿,终清之世,惜未付梓。由后人带往台湾,1967年,始由黄徵之子彰任、彰健、彰位以"非卖品"形式在台北出版面世,即受到方志界的推崇,被誉为晚清乡土志之翘楚。是志一是篇幅大,十五卷,约15万字,为海内乡土志所少见。二是取材谨严,于旧志"皆取其确实可据者","其为旧志所无,则悉凭此次调查所得,缀录成篇。事为其创,虽有不尽,究无不实"。三是重经济,有实业、物产、制造、商务4篇,几占全书五分之一,旧志"皆阙略不备"。各篇前缀简论,实业按土、农、工、商、计104种职业逐一序列,其余三篇均分类列表,以期文约事半。对浏阳土特产,如浏阳鞭炮、浏阳菊花石雕的记述,更是浓墨重彩,详而无遗,并强调"极人工以良其品","为营业竞争之具","尽地利以报其源"。整个清代,专志之修,杂然纷呈。山水志如(康熙)《长沙府岳麓志》、(乾隆)《南岳志》、(嘉庆)《九疑山志》、(道光)《洞庭湖志》、(乾隆)《浯溪新志》等;名胜志如(光绪)《长沙定王台志》、(光绪)《长沙贾太傅祠志》、(道光)《炎陵志》等;寺庙志如(康熙)《大沩山古密印寺志》、(雍正)《衡阳紫云峰佛国禅寺通志》等;书院志如(同治)《长沙岳麓书院志》、(光绪)《浏阳敬学堂志》等;有民族志如《楚南苗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国朝段汝霖撰。……是书乃汝霖为湖南永绥同知时所作。前五卷皆载苗人种类风俗物产言语衣服,及历朝控御抚治之法。……体例冗杂,叙述亦不甚雅驯,而得诸见闻,事皆质实。"
5、民国湖南地方志
辛亥革命后,湖南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县两级。1922年,撤销道制,仅存省、县两级。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全省有2个省辖市、77个县。
1917年,北洋政府曾下达要求全国修志的通令,军阀混战,诸侯割据,"通令"只是一纸空文而已。国民政府在1929年颁布了《修志事例概要》,要求"各省应于各省会所在地设立省通志馆","即由该馆编拟志书凡例及分类纲目"上报内政部。1944年,又公布了《地方志书纂修办法》九条,规定省志30年一修,市、县志15年一修。1946年,再次重申这个"办法",并制定了《各省市县文献委员会组织章程》11条。这些措施,也无疑对修志工作起了一定的组织和推动作用。但民国时期,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战争频仍,寇氛日炽,内忧外患,风雨如晦,浩浩中国,有几处能放下几张书桌来安心修志啊!地方志事业从清代辉煌的高峰踏上了崎岖曲折的路程。湖南省府按照国民政府的要求,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八月一日成立了湖南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职,初由省府主席王东原兼任,旋即由时为省参议会议员、省府顾问的仇鳌接任,聘各界名流58人为委员,组织了10多人的专门工作班子,分编纂组、采集组、整理组、总务组,各司其责。总的任务是"除计划纂修省志导修县志外,凡关文献之征集保管整理宣扬以及政制礼俗人物特产与人民生活之调查。"文献委员会成立后,拟定了《湖南省志纂修原则及征集材料项目草案》、《湖南省志材料征集办法》等文件,着手进行地方史志资料的调查、收集、研究、整理工作。在委任省志各分志主纂人时,注意了"选任专材",如主纂"艺文志"的杨树达、李肖聃,湖南大学教授,对湖湘文化研究的权威学者,杨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主纂"财政志"的李锐,财政厅厅长,曾入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进修,任过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税务署副署长;主纂"教育志"的王凤喈,教育厅厅长,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学位;主纂"方言志"的黎锦熙,国内一流的语言学家。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省志初稿尚未编写出来,有大事记、地理志、建置志、政务志、财务志、生计志、教育志、司法志、氏族志、人物志、礼俗志、宗教志、救恤志、实业志等分志的史料辑录本,记事起清末光绪迄民国,以时为经,以事为纬,从当时各图书馆、机关团体所藏图书、报刊、文书档案中有选择性地辑录材料序列成册。这些辑录出来的史料对后世修志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出版了《湖南文献汇编》(第一、二辑),还有些为修史作准备的调查资料。虽世事沧桑、人员更替,幸资料尚未流失,现保存在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