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评价指标应该加点料
2015-12-29 09:06:00
 原标题:评价指标应该加点料

  方华 江西弋阳县教体局局长。曾一度离开教育,却难舍这份情怀,再度回归,甘做“点灯人”。近年来,他把对教育的感悟写成了百余篇随笔。

  区域教育的发展、学校和每个学生的成长都不可避免受教育环境、教育生态、文化基因、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应列入教育评价的要素。不考虑影响评价的基础性条件,只考虑“出口”结果的评价是不能真实地反映教育效果的。

  教育评价是教育行为的指南针。教育的效果是长期的、可变的,且会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当前的教育评价以单一、量化、唯结果为指标,不仅不能客观反映教育真正的现实和现状,还会使教育走向功利化、简单化、势利化,让教育变成了眼中无人、心中无爱的怪物。

  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能给人帮助、引导和启迪,教育的绩效就应该看变化。教育评价立足于对人的价值、人性和人生三个纬度认识确定。

  人的价值是多元的,每个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一个人要做好三件事:遵纪守法、具有公民意识;能自食其力,不给家人、朋友和社会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尽量让家人、朋友和你在一起时感到安全、快乐。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对人的价值理解就没有偏离,至于成就、贡献、爱心应根据个人的认识和追求而定。

  教育有教化之意,教化的目的不是让每个人成为什么样,而是让受教育者健康、自由、自信地度过一生的酸甜苦辣。

  教育不能让人人都拥有成功的完美人生,教育不保证每个人最后的结果,但教育能为每位受教育者提供发展的可能。教育评价应该引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真正面对社会、直面人生,不断地完善自我,让每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寻找到一个更好的自我。

  教育评价要思考与教育相关的因素与条件,而不是仅仅看“出口”的结果。结果是评价的重要指标,但需要考虑前置条件,这个前置条件就是教育的“进口”。

  不考虑影响评价的基础性条件,只考虑“出口”结果的评价是不能真实地反映教育效果的,更会造就一批学校和教师崇尚“造星运动”“掠夺式”教育,把教育变成“少数人的游戏”。

  区域教育的发展、学校和每个学生的成长都不可避免受教育环境、教育生态、文化基因、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的结果。这些因素都应列入教育评价的要素。

  可是抱歉地告诉大家,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评价并没有把影响教育的相关因素考虑进去,“变化”不是教育评价的主要指标,而“结果”成了教育评价的“座上宾”。

  这种评价折射出教育的唯一论、精英论和模型论的思维,没有让教育回归原本的作用,夸大教育功能、丑化教育行为、嘲讽教育现状也就自然而然产生。

  名校、名师和特级教师的评比中,就带有严重的歧视。能获得如此称谓的学校和个人大多数都集中在优质资源校和培养诸多精英的学校。

  能培训出精英固然值得肯定,说明这些学校和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也具有相当不错的教育教学能力。

  但同时,还有些团队和老师并没有取得大家认为耀眼的成绩,他们的学生也没有“星光闪耀”。但就是这些默默无闻的老师,帮助了失学儿童返回校园,让迷恋网络的孩子重新回到教室,让叛逆的不良少年静下心来重回家庭。

  这些学生毕业时,成绩可能并不出彩,依然没能考上好的大学,甚至连大学都考不上。请问这些学校和老师可以成为名校、名师和特级教师吗?我不敢回答,也无权回答。但放在考核组和评委面前,有多少人会选择后者呢?

  这是我们的评价出了问题,我们早以习惯用结果论英雄,看似非常正确的结论,其实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评价无视基础、条件和环境,而一味强调取得好的结果就是最大的成绩。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相同的基础和条件下,两者才可能有可比性,只有评价目标多样才能让评价真正起到作用。而我们现在的教育评价对这些视而不见。

  教育评价不同于企业评价,也不同于环境和经济评价,因为教育效果的不稳定性、多元价值、难以量化和不易考评。教育评价要多元、包容、关注基础。

  教育从业者要明确教育的实际功能和作用,不要一味迎合社会,为了一点可怜的“名誉”放弃教育的原本价值。否则,教育不但变味,离变质的日子也不会太远。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