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理念 新体系 新模式
华山脚下,渭水之滨,红色故里的渭南师范学院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这是该校探索教师培养改革、培养基础教育卓越教师、推进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的又一举措。
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陕西省属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近几年来,该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精神,始终把突出师范性、服务基础教育放在首位,积极探索培养具有硕士能力水平教师的教师教育模式,构建校地协同培养新机制,收到了良好效果。
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工程”
培养基础教育好老师
基础教育师资硕士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渭南师范学院贯彻中央领导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2014年制定《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选定11个师范专业,设立首批11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从每个专业的大三学生中分别遴选30名专业基础好、乐教适教,具有“卓越潜质潜能”的卓越苗子,组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班,进行重点培养。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探索“本科教育+教育硕士课程学习”培养模式,给学生增开学科素养课程、教育硕士主干课程。遴选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教师、课程教学论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指导5—7名学生。组织校外知名专家专题讲座、校内专家专题讲座、导师授课和专题讨论进行学科素养课程、教育硕士主干课程的教学。给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班学生设立教师教育类“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由校内导师与基地学校实践导师合作培养和训练提升其职业技能,旨在造就具有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科学精神,达到教育硕士能力水平的基础教育卓越教师。
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搭建协同创新好平台
近年来,学校更新办学理念,走开门办学的路子,构建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推动与地方、中小学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
2011年9月,“秦东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在渭南师范学院成立,组建由省内高校专家、本校专家及地方教育部门、教研室、基层学校教研人员共同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师范类学科专业建设,协调和推进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的合作,推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
近年来,渭南师范学院在渭南、铜川等地区建设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依托各县教研室建设了15个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站,选定120所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及特殊教育学校,签约共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基地学校。
加强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打造知识全面好人才
“十二五”期间,渭南师范学院组织省内外专家、基地学校教师经过研讨,结合当前高中过早分科、大学生普遍重视学科专业学习而忽视拓展一般文化知识的现状,紧扣新型教师知识结构中一般文化知识的重要地位,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不断加强通识教育,优化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增设“大学语文”,给文史、艺术类专业开设“大学数学”、“自然科学概论”课程,给理工类专业开设“中外思想史”、“工程技术概论”等课程。试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重视区分不同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深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创新创业、艺术体育、教师教育、地方文化等六大类80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优化教育类课程体系
培育学科教育“双专业”
师范专业具有“双专业”属性,即要求教师在学科专业方面是学者,在教育专业方面是专家。作为一所以师范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渭南师范学院是进行教育教学基础研究和培养基础教育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对接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不断加大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类课程比重,构建“模块化、选择性、实践性”的教育类课程体系。
打造教师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增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微格教学”等教育类必修课程;开设“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等10门教育类选修课程;开设名师名课欣赏、案例教学、教育行动研究等案例分析模块课程;加强“书法与书写技能”、“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鉴赏”等课程。
编写适合师范生使用的教育类课程教材。几年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的典型案例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出版编写相关课程教材15部。
突出师范专业实践环节
构建技能培养新体系
构建“四年不断线”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一年级进行教育基本技能训练,二年级进行教育专门技能训练,三年级进行教育执教技能训练,四年级进行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同时,对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以指导实践工作开展并作为考核的依据。
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培训。重视实践教学场所和基地建设。制定《关于内涵发展平台与条件保障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2013—2015)》,立项投资1.5亿元,建设了理念和设施先进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中心,建设了120多个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基地。强化书法、普通话、课件制作能力培训,重视组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学校每年分别组织大三、大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分为二级学院初赛、学校复赛、基地学校竞赛三个阶段进行,竞赛项目包括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说课、讲课。组织师范生积极参加省上和全国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与教学技能竞赛。创新教育见习、实习模式,实行每学年多次见习的方式;与临渭区教育部门合作实施“临渭区教师专业发展计划项目”,每年选派300名左右师范毕业生在临渭区各镇中小学进行为期1学期的顶岗实习,对置换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提升培训。
提高教育类教师能力
增强服务地方新水平
重视教育类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师范生规模和课程教学需要,及时充实教育类教师队伍数量,每个师范专业配备若干名具有学科教学论专业背景且有基础教育工作经历的“双能型”学科教学论教师,同时聘请5—8名实验区基地学校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建设起了一支数量充足、专兼职结合的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
狠抓教育类教师在职培训和学历提升。通过选派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实施“百名教师进修培训计划”,选派100名中青年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师范大学参加课程教学研修,委托陕西师范大学举办“教育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与临渭区教育部门实施校地共建“课程专家进校园”活动,选派教育类课程教师到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为期2年的挂职实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服务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能力。
重视发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职能。接受基地学校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各种教师培训项目;近三年共设立80项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投入100余万元研究经费,由校内教师、基地学校教师和部分师范生共同组成研究团队,调研解决教师教育和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渭南师范学院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师范生树立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理论和技能水平提升明显。在“西北教师教育联盟”2014年、2015年举办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学生获得奖项6项;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和高师工作委员会2013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5项;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展示暨自制教具展示中,获得教学技能展示与自制教具展示一、二、三等奖12项;在国家教育部门举办的2014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跳高比赛成绩排名第一,并荣获田径单项奖、理论知识类团体总分三等奖、技能类团体总分三等奖、团体总分三等奖的好成绩。
渭南师范学院的师范类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好评,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础教育,多数已成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一大批毕业生获得省、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涌现出邓健、张岱莎、姜小卫、郗莉、吴海洋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张统宣 孙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