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手工作业考验的是教育基本功
■齐秀平
按理说,小学生完成手工作业,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但是,据《广州日报》报道,日前有学校要求家长和孩子用废弃材料做一个“熊猫牌电视机”,还要能看能发声,这让不少网友倒吸一口凉气。作业到底是由小孩独立完成还是自己主导操作,成了家长心中挥之不去的一道教育难题。
孩子的手工作业之所以让家长为难,很大程度上在于家校之间对作业的认识误差。在老师看来,手工作业布置得简单明了,难易程度适当,家长只要稍加指点,孩子就能很好完成。而家长以为作业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如果没有自己的帮助,孩子独自完成难度很大,因此给孩子的作业变成了留给家长的作业。作业由此变了味,教育由此错了位。
而让手工作业真正发挥积极的教育价值,除了家校之间加强沟通,还有待于老师和家长达成共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在做中学、通过动手去探索,是一种主要的合乎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种学习常态。这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小孩子,总想知道闹钟为什么会滴滴答答地走个不停,为什么陀螺会不停地转。这些发自内心的疑问,是一种本能的学习意识。当手工作业贯穿教育教学和孩子学习的整个过程,成为一种常态,孩子会迸发更大的学习热情,带着无尽的兴趣主动去完成手工作业。
而且,孩子就是在不断的动手操作和试错中成长的。没有前面的失败,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功。孩子只有试过了,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对不对,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才知道自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给孩子试错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方法。剥夺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只让孩子机械地记忆各种死知识,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虚伪的教育。这本是一个教育常识,却在一些家长那里颇有市场:不少家长不是多鼓励、多支持孩子去动手操作,而是嫌麻烦,常常越俎代庖,这不仅违反了作业布置的初衷,显然也背离了教育常识。
手工作业是衡量家长教育观的标尺,也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其实,在布置作业尤其是手工作业时,老师应尽量少让学生单打独斗,多引导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完成,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协调,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发现各自的长处与短处,发挥各自的优势所在,这样有助于手工作业价值的最大化,更有助于取得更大的锻炼效果。笔者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和同学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制作风筝手工作业。小伙伴之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密切合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完成一个纸风筝。等风筝放飞于蓝天时,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
手工作业看似小事,实则体现了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基本功。如何布置、如何完成,折射出教育者的理念与功力。虽然手工作业布置和完成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让孩子提高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应该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因此,对于手工作业乃至更广意义的作业而言,家庭和学校还要遵循教育常识,多沟通多交流,形成合力,进而让孩子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深的教益。(作者系渤海大学金融与商贸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