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雨露专访录音整理
记者:众所周知,北外在外语人才的培养输出方面成绩一直都非常显著,今年又是北外建校70周年,您能不能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为我们的读者回顾一下北外在外语人才培养上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陈:北外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当时是抗日军政大学的俄文大队。那么到新中国以后叫做北京外国语学院,后来的话又改名叫北京外国语大学。那么在1980年以前,北外主要是,当时是归外交部的,1980年以后归到了教育部,一直到现在。那么在过去的70年时间里边,北外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外语和外交人才,不管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我们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北外都是在符合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来开设外语专业,然后来培养外语外交人才。北外的毕业生在过去的70年,培养了8万多名毕业生。这8万多名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工作在外交外事领域里面,特别是在我们国家的外交战线上,北外的毕业生成就比较突出。那么在我们外交领域里面,我们的外交部,和我们政党外交的中联部,在这些部门里面,多数的部级领导人都是北外的毕业生。最多的时候外交部有7名部级的领导都是北外的毕业生。那么在新中国派驻世界各地的特命全权大使里面毕业于北外的校友有400多位,当参赞的话就有1000多位,所以大家都说北外是“新中国外交官的摇篮。”这是对北外一个很高的荣誉,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主要的经验就是按照周恩来总理和陈老总提出的要求,北外既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学,同时是一个诞生于延安的我们党自己成立的第一所外国语的高等学府。所以说一定要继承好延安精神,对于北外来讲,我们一直记着,一直遵循着周总理和陈老总的叮嘱,培养的人才一定要政治上过硬,同时语言上也要过硬,这两个“过硬”。所以人们都说北外的学生是属于,培养出来都是精英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在国内工作也好,在国外工作也好都非常受欢迎,业务上和政治上都很强,我想这是从一开始北外整个的办学指导思想一直一而贯之还是分不开的。
记者:陈校长,您刚刚提到说北外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特别受到欢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我想请您跟我们谈一谈咱们学校的毕业生在择业领域上的分布特点,还有近些年有哪些新的变化,随着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还有我们北外面临这些变化,在培养模式上有哪些思考,随着这些变化而完善。
陈:刚才谈到我们北外过去大多数的毕业生主要在我们国家的外交领域,近十几年来我们这种就业的方向已经在悄然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特点就是多元化。三个多元化:一个是原来主要是在政府的外交机关工作,选择做公务员的比较多,现在就是开始在一些大的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就开始越来越多。我们中国的企业现在开始,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跟世界各国的贸易开始突飞猛进地增长。同时中国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国一些外向型的大企业开始在国外投资,开始走出去,特别是走向我们周边的发展中国家,走向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包括拉美。由于我们北外开设的外语语种是全国最多的,我们有49个语种,当我们国家发展到这个程度,开始需要的多语种的人才突然增加的时候,实际上北外的优势就充分的展现出来了。我们很多毕业生学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甚至是学非洲的豪萨语、斯瓦西里语,还有东南亚的僧伽罗语等等,那么这样的学生突然变得抢手了,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一些大的企业开始走出去,它需要很好的这样的语言人才。另外一个就是中国的新闻传播机构,像新华社,包括像人民日报,还有像我们一些凤凰卫视等等这样的机构,他们开始在全球增加设立他们海外的记者站,他们也需要懂得当地语言的人才。很多的毕业生也开始到新华社全球各个地方的记者站工作。另外一些是国外的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到中国来的也越来越多,他们也需要很多中国的雇员,特别是能够懂得他们的语言的,德语啊法语啊,这些西方大国的语言的,包括意大利语,能够作为他们的雇员,所以我们的有些也到他们那去工作。那么还有一些就是像我们中国的一些大的中国的外向型政府机关,商务部,还有我们的现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像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包括中国的像开始已经在海外上市国际业务越来越多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这些国家国有控股的五大商业银行,这些他们走出去的范围越来越大所以也需要这样的人才,这一个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
从供给一方来讲,从北外我们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北外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们就开始注重学生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北外陆续成立了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商学院,法学院,新闻与传播系,这些就是社会急需的,这些跟我们外语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相关性比较高的专业。所以我们对北外人才的培养,我们就是强调第一他的语言基本功要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主张他专业复合,同时也主张这些同学能够变成双语,甚至是多语言人才。我们的小语种,同时也希望他们有一门大语种也很好,英语或者法语也非常好,这样在就业的选择上就更有竞争力,适应性就更强。再加上我们北外现在很多外语的专业我们给它增加了很多非外语的很多社会急需知识的课程,还有一些甚至我们每一届甚至都有两三百学生都在选国际商学院的第二学位,这样他的语言也很好,金融专业也有个第二学位,这样他去金融机构工作的话就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果同时他还有第二种语言,他竞争力就更强。所以总体来讲,北外的人才培养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主要抓的在继承传统的,我们依然采取的是属于“外、特、精”的办学理念,依然是精英教育,所以北外我们扩招的数量有限,主要是想为我们国家多培养一些高层次的精品的国际化人才,我觉得这是我们北外人才培养的一个定位。在这个里面我们与时俱进地去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我觉得实践证明,这些年北外的就业一直在全国的高校中是在前几位的,我们主要是在这些方面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但是又坚持了我们精英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