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国内新闻
钟晓渝委员:工业制造应从国家层面制定质量促进法
2016-03-10 17:29:00
 

全国政协委员钟晓渝。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青年网北京310日电(人民政协网记者孙金诚)“我们生产的高铁卖遍全球,却无法生产圆珠笔上的圆珠。电饭煲、马桶盖、保温杯,甚至是指甲刀,国内都有制造,为什么民众却愿意坐飞机到日本去买?”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钟晓渝说,“虽然都是‘小物件儿’,但暴露出的却是“中国制造”的短板。”

  钟晓渝表示,经过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但中国还不是制造和贸易强国,传统的“中国制造”仍存在着标准规范落后、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服务体系缺失或者发育不全等很多问题,导致民众纷纷跑到国外去消费,而国内一些产能落后的企业却库房积压严重。

  据钟晓渝调查,2015年国家质量监督抽查有30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不足80%,出口产品被国外扣留和召回情况不容乐观,“仅深圳口岸去年就检出不合格出口产品2558批、货值7906万美元。全年遭境外退运1786批、货值1.5亿美元。”

  “中国与制造和贸易强国的差距核心就在质量和品牌。”钟晓渝表示,中国品牌进入“全球品牌100强”和“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的数量屈指可数,自主品牌出口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由于满足不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才会导致出现消费者出国抢购,以及‘海淘’、‘海购’现象。”

  “‘提质增效’是突破‘中国制造’瓶颈的着力点。”钟晓渝说,然而,我国现有与质量直接相关的法律,重点关注的是质量安全,而对于质量发展和质量促进仍是空白。“国家应当尽快制定质量促进法,作为质量发展领域的基本法,实施质量激励等促进措施,提高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等质量水平,”钟晓渝指出,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发展历程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一定时期时,这些国家政府都适时推出“质量革命”“质量救国”等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国家提升质量的步伐也到了提速加码的时刻,质量提升是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首要前提,没有质量,就谈不上品牌。从国家层面制定质量促进法,能够发挥质量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增强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青年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