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和专家把脉“心肺之患”:2017年能否“霾开雾散”
(两会新华调查)2017年能否“霾开雾散”?——政协委员和专家把脉“心肺之患”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熊争艳、舒静、余晓洁)“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这句话,让人们透过在2014年频繁来袭的雾霾看到了明媚的希望。
去年秋天,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勾勒出一幅明晰的路径图: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今年年初,各地的地方两会也描摹出一幅幅美好的愿景图:“2017年,基本消除雾霾”“2017年,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那么,2017年能否真的“霾开雾散”?
因地治霾 管不管用?
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地方剑指雾霾的1号文件,从“百日攻坚战”到“从源头抓起”,从“提头来见”到“铁腕治霾”,一场因地治霾的战役已经打响。
应急停产——太原对不达标企业一律实施停产整治;北京对百余家工业企业采取停产减产。
尾号限行——天津启动实施机动车尾号限行;河北保定启动重污染天气二级预警应急响应机动车限行措施。
淘汰产能——2月27日,河北廊坊在三河、霸州、文安三县市拆除水泥企业11家、关停违规排污企业50家、燃煤锅炉106台。
雾霾罚单——辽宁开出国内首张“雾霾罚单”,5420万元的环境空气质量考核“罚单”,全部用于“蓝天工程”。
被视为全国两会预热的地方两会上,超九成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空气污染治理,至少15个省份签订了治理雾霾的“军令状”。北京投7600亿元治理PM2.5、上海力推长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这些措施我觉得能管用。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治霾是有希望的。我20多岁时,北京春天沙尘暴很频繁,每年总有几天漫天黄沙。后来一直持续治理,现在沙尘暴的确少多了。”全国政协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说。
但全国政协委员、国浩(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施杰认为这些措施收效不会太大,“治理雾霾,需要‘治未病’。平时不多在源头上下功夫,雾霾天气来了,才严厉查处露天烧烤、工业扬尘,能顶多大作用?”
不过,强力措施下积极的变化还是在悄然发生,“今年我们检测到的污染程度比去年一月份轻得多,各种污染物基本是二分之一的水平,但老百姓感受不到。要认识到减排是一个过程,不会立竿见影。”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说。
一旦食言 向谁问责?
面对空气污染的压力,许多地方政府负责人作出了“背水一战”的表态。不久前,北京市长王安顺对媒体透露,上级领导要求他“空气污染到2017年治理不好就‘提头来见’”。王安顺说这既是领导对他开的玩笑,也清楚表明了生态考核的压力。
山西省省长李小鹏在山西省两会上承诺:约束性指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河北省省长张庆伟立下“军令状”:钢铁、水泥、玻璃,新增一吨产能,党政同责,就地免职。
从这一系列动向不难看出,治理生态环境污染,已成了各级政府的“硬任务”。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这句话,对地方干部来说,绝非儿戏!”全国人大代表谢子龙说,“如果这个‘硬任务’完成不好,地方政府、有关部委理所当然要承担应担的责任。”
“有军令状比没有好,但承诺能否兑现,我不乐观。这些大多是应景式表态。其出发点究竟是对老百姓、子孙负责,还是对帽子负责?考虑到现在官员流动速度,我认为有必要推行终身责任制,即官员应对其任内主导的项目终身负责。”施杰说。
治污大限 操之过急?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
在压力下,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提出了“2017”的规划目标——
江苏省政府1号文件提出,到2017年,江苏省空气质量将得到明显好转;
武汉市副市长秦军表示,2017年基本消除雾霾等重污染天气;
河北公布一系列计划,确保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标煤。
一些代表委员指出,现在的生态问题是多少年积累的结果,从科学的角度看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间解决,但如果全社会都能真正执行节能减排、区域联防联控、淘汰落后产能、汽柴油标准提高等“硬措施”,在较短时期内遏制恶化势头并取得明显改善也并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已经欠了很多历史旧账,现在行动还来得及,但成本可能会很高。从国外治霾经验看,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走十几年到几十年的长路。”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马光瑜说。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说,与洛杉矶因机动车、伦敦因燃煤烟雾而带来的雾霾问题相比,中国的雾霾成因更复杂,是高度复合污染。中外雾霾治理难度不在一个水平上。我们要给政府和科学家时间,争取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好的治理成果。
发改委重组在即 反垄断角色更加坚定
中国政府将收到旨在“翻新”其庞大经济计划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若干提议,但该机构作为反垄断监管者的角色最终可能会被提升。详细>>
19家外媒看总理记者会 最关注经济改革反腐民生
全国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的窗口,也一向是外媒记者的“新闻盛宴”。而每年一次的总理发布会,由于直面总理的机会难得,中外媒体基本都会关注热点问题。
详细>>外媒:两高工作报告彰显中央反腐决心
境外媒体分析指出,两高报告不仅彰显了中央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的决心;而且,报告中颇具新意的司法公开和透明也得到较多着墨,料将获得高票支持。详细>>
外媒看两会:中国领导人愈来愈懂得展现幽默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表示它将消除刑讯逼供的使用,阻止地方官员干预司法判决并允许法官自己做出决定。详细>>
中国两会看点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和国防预算受关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3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一年一度的国家立法机关会议3月5日拉开序幕。所有人都密切关注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和军费支出计划。详细>>
三月看两会:让梦想照入现实
让两会的提案照入现实的过程虽然漫长,但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详细>>
“开放”成新闻中心外媒记者热词
3月1日,偶遇的外国记者们提及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开放”。详细>>
全国两会引外媒热议 驻华记者关注反腐倡廉
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头一年,国际社会对中国两会给予高度关注。详细>>
两会会场的美女记者
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各路媒体人来人往,美女记者永远最抢眼。详细>>
网民:对深化改革的十大期待
普通网民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有着这“十大期待”。详细>>
两会建言:工会维权难在哪里
作为一个群众组织,工会手中拥有的是什么?详细>>
两会花絮标签识茶杯
北京首都机场候机楼内配备的两会代表团茶杯上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加以区别详细>>
两会建言“有哪些民生亮点”
百姓期待今年两会上民生问题有更多亮点详细>>
“两会”代表委员住地
历届“两会”代表委员住地大盘点详细>>
为两会不再沏茶倒水点赞
服务员们将不再为代表委员们提供“沏茶倒水”的服务详细>>
香港代表感慨两会节俭风
节俭是有益于国家的积极转变。对豪华食品和葡萄酒的需求将会减少详细>>
农民工的身份何时转变
笔者就是一名90年代初从农村走出来的打工者详细>>
关于校车驾驶安全的建议
随着校车事故的逐年增多,校车驾驶安全已成为最被关注问题之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