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火箭如何飞向航天强国”——对话航天专家梁小虹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王敏、任沁沁)运载火箭是一个国家开展宇航活动的基础,其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空天活动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屡建功勋,但与美俄等发达国家相比,长征火箭仍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何处?今后将面临怎样的国际竞争?我国还要研制什么样的火箭才能赶上航天强国?记者3日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
【问: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的重要品牌,目前状况如何?】
梁小虹:长征火箭是中国航天进入太空的重要运载火箭。近些年,随着航天的高强密度发射已成常态,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也进入产业化时代。截至2013年底,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实施188次发射,成功率达95%以上。今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迎来1970年以来的第200次发射。
到2020年前,据相关机构估计,国内将有270余颗、国外将有460余颗有效载荷的发射需求。为应对挑战,我们研究院量身打造了运载火箭“百发工程”,涉及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F和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等,自2013年开始的未来8年,以一次性谋划100发火箭的生产组织为载体,分批投产,顺序交付,即时发射服务,将进一步实现运载火箭的规模生产。
【问:大家普遍关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目前状况如何?】
梁小虹:长征五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大、中型运载火箭中的“主力军”,将分别执行探月工程三期、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任务。
目前,长征五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平台在海南发射场进行组装调试,该发射平台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恭迎两型火箭“披挂上阵”。
2014年长征五号将完成以全箭模态试验、芯一级动力系统试车、直径5.2米、长度20.5米整流罩分离试验为代表的大型地面试验,开展火箭生产、总装和测试。其中,全箭模态试验是我国运载火箭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试验项目之一,无论是产品配套、状态设计,还是数据采集通道,其规模均为亚洲之最。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今年将完成首次发射场合练。今年转入飞行发射准备阶段,年底将完成首次发射场合练,全面考核新火箭、新飞船、新发射场等各大系统的匹配协调关系,为2015年首飞和载人航天空间站任务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问:长征火箭可以算是我们的“功勋火箭”,和航天强国相比,差距在哪?】
梁小虹:虽然长征火箭近年来屡建功勋,但我特别强调,我们要看到差距,不能陶醉在过去的成就上。
首先我们的运载能力与国际主流水平仍有差距。大中型运载火箭都基本实现了运载能力升级:美国、俄罗斯、欧洲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都达到了20吨以上,日本也超过了15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美国达到了13吨,欧洲达到了12吨,俄罗斯超过了6吨,日本也达到了8吨;我国现役运载火箭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覆盖0.3吨—9.5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覆盖1.5吨—5.5吨。我国将通过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将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提升到25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提升到14吨,与国外主流运载火箭的水平持平。
目前世界航天强国都已经着手开展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2010年10月,美国明确提出要加快新型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2013年底,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计划开始研制重型运载火箭,方案中规划的运载能力从16.6吨到130吨。我国在2011年也制定了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00吨,通过现有模块的重组可以达到125吨—130吨。
其次,运载火箭的任务适应性还不够。当前,世界航天大国都在分阶段、有步骤开展原有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积极研制满足未来需求的新型运载火箭。随着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大、中、小3个系列运载火箭的相继立项研制,我国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各类轨道能力的初步覆盖,但与国外相比,我国运载火箭的任务适应性还不够,现役火箭的升级换代需尽早提上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还需进一步实现系列化。
三是运载火箭的工业化仍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我国运载火箭的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是,运载火箭总体设计水平的工业化还不够,对运载火箭工业的整体推进牵引不足,基础工业体系支撑不够完备等都需要解决。
差距就是动力。我国要成为航天强国,必须实现火箭强国。除了必须在火箭的性能、质量、成本、服务上缩小差距,大力发展低成本、快响应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重复使用运载器等,从更深层次来讲,还要解决差距背后的体制、机制、文化、人才等问题。我们这代航天人身上的使命不小,要努力工作只争朝夕,加快中国航天向强国迈进的步伐。
发改委重组在即 反垄断角色更加坚定
中国政府将收到旨在“翻新”其庞大经济计划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若干提议,但该机构作为反垄断监管者的角色最终可能会被提升。详细>>
19家外媒看总理记者会 最关注经济改革反腐民生
全国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的窗口,也一向是外媒记者的“新闻盛宴”。而每年一次的总理发布会,由于直面总理的机会难得,中外媒体基本都会关注热点问题。
详细>>外媒:两高工作报告彰显中央反腐决心
境外媒体分析指出,两高报告不仅彰显了中央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的决心;而且,报告中颇具新意的司法公开和透明也得到较多着墨,料将获得高票支持。详细>>
外媒看两会:中国领导人愈来愈懂得展现幽默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表示它将消除刑讯逼供的使用,阻止地方官员干预司法判决并允许法官自己做出决定。详细>>
中国两会看点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和国防预算受关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3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一年一度的国家立法机关会议3月5日拉开序幕。所有人都密切关注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和军费支出计划。详细>>
三月看两会:让梦想照入现实
让两会的提案照入现实的过程虽然漫长,但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详细>>
“开放”成新闻中心外媒记者热词
3月1日,偶遇的外国记者们提及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开放”。详细>>
全国两会引外媒热议 驻华记者关注反腐倡廉
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头一年,国际社会对中国两会给予高度关注。详细>>
两会会场的美女记者
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各路媒体人来人往,美女记者永远最抢眼。详细>>
网民:对深化改革的十大期待
普通网民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有着这“十大期待”。详细>>
两会建言:工会维权难在哪里
作为一个群众组织,工会手中拥有的是什么?详细>>
两会花絮标签识茶杯
北京首都机场候机楼内配备的两会代表团茶杯上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加以区别详细>>
两会建言“有哪些民生亮点”
百姓期待今年两会上民生问题有更多亮点详细>>
“两会”代表委员住地
历届“两会”代表委员住地大盘点详细>>
为两会不再沏茶倒水点赞
服务员们将不再为代表委员们提供“沏茶倒水”的服务详细>>
香港代表感慨两会节俭风
节俭是有益于国家的积极转变。对豪华食品和葡萄酒的需求将会减少详细>>
农民工的身份何时转变
笔者就是一名90年代初从农村走出来的打工者详细>>
关于校车驾驶安全的建议
随着校车事故的逐年增多,校车驾驶安全已成为最被关注问题之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