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一部沉痛而深情的文学史
2016-03-19 02:52:32
 

《中国文学史》钱穆讲述叶龙记录、整理天地出版社2016年3月

  ■王婕

  尘封60年的国学大师钱穆的 《中国文学史》讲义首次出版,在学界引发关注。

  钱穆被称为“通儒”,无论历史、文学、哲学、经济,还是艺术、社会,都有其卓识,造诣高深。但他自己曾多次讲到最爱的是中国文学。然而遍观其之前的80余部著述,逾1700万言,却没有留下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系统专著。

  1949年,钱穆流落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人一起创办了新亚书院,目的是要“替中国文化讲些公平的话”。“在新亚书院,钱先生开过两次《中国文学史》课程,一次是1955年秋至1956年夏,一次是1958年至1959年,从中国文学的起源,一直讲到清末章回小说,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因乱世流离加之校务冗忙,讲稿未能整理成书。

  所幸,钱穆先生的学生叶龙保存了当时的笔记。叶龙是江浙人士,学生中只有他能完全听懂钱先生的无锡国语,又恰好学过速记,所以笔记做得最好,“极为仔细,能做到尽量不遗漏一个字”。钱穆曾查阅学生笔记,两次是助教查看,一次是钱穆自己查看,均给了叶龙高分。可见,叶龙的笔记是得到过钱穆充分肯定的。

  这些笔记在叶龙的箱底静静躺了60年。他“在香港搬了十几次家,这些笔记本最不舍得丢”。2014年,已经87岁高龄的叶龙感到了把这些资料整理并传播的必要,便逐字誊写、校订、整理。整理的同时也在媒体上连载,之后便有了这本《中国文学史》。

  书中保留了钱穆授课中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

  开篇第一课讲道:“直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一切尚待吾人之寻求与创造。”钱先生自己这本是否可以称之为“理想”的文学史,仍有待学界评论。但如果把它还原到1955年的那间破烂的教室,还原到一个教师走上讲台的初衷——面对白天搬砖晚上来听课、传统文化成为他们最后的“根”与“家园”的普罗大众,钱穆只能,也必须讲出这样的《中国文学史》。

  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史,而是一部沉痛而深情的文学史。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