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分工的社会,更需要秩序与规范
2016-03-19 02:52:27
 

  《社会分工论》  [法] 埃米尔·涂尔干 著  渠东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章友德

  1898年,涂尔干创建了法国 《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

  当时的法国,正处于现代社会的形成期。涂尔干一心要以社会学家的身份回答现实问题,帮助社会维系整合,达到安定。他的三部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无不紧紧围绕秩序和整合的主题,分别回答了靠什么达到社会团结和整合、社会整合与个人的关系、团体意识对社会和个人所起作用这三个问题。

  今天的中国社会,同样处于转型期,重读涂尔干经典之作《社会分工论》,便有了十分现实的意义。

  研究社会事实

  提到社会学,有一个人是跳不过的,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

  涂尔干生于法国东北部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82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桑斯等地的中学任教,后来受聘于波尔多大学,并在波尔多大学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逐步将社会学引入教育体系。10年后,他转任巴黎大学的社会学与教育学教授,成为以社会学教授身份被大学聘用的第一人。

  当时,社会学还属于道德思辨的哲学范围,涂尔干则极力主张社会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他甚至主张,将一切社会科学统一于社会学中,变为各种特殊的社会学,如宗教社会学、法律社会学、道德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等,当然,今天的社会学分支早已远远超过他当初的设想。

  涂尔干给社会学下了定义:一门以比较的方法研究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历程的科学;同时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和方法,即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

  《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1893年的博士论文,是其开山之作。一开始他就表明了反对单一功利主义思维的立场,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因此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社会分工是一个经济学现象,但他却从中找出非经济内核: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现代工业造成的劳动分工使它在大多数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促进了现代社会的诞生,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

  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提出了很多为后世所沿用的社会学的经典概念——诸如“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与功利主义者思维不同的是,涂尔干认为,对现代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解释,应在社会事实中寻找原因,而不应在生物学与心理学中寻找原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各种社会事实。

  现代社会必须达成一种平衡,但如何达成这种平衡,需要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解释。涂尔干主张阶级合作,反对用阶级斗争的理论解释现代社会。因为这一创造性的解释,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

  解释社会失范

  人类社会是如何不断演进的?现代多元社会是如何形成的?涂尔干对现代社会形成的解释独具视角。

  他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他认为,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会导致道德的变化。面对日益败落的道德伦理所形成的现代病态社会,我们不能漠不关心,而应该思考如何解释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在对社会问题形成原因的认识上,涂尔干极为清醒。一方面,他承认社会转型使社会处于失范状态,个人主义价值使现代社会呈现原子化状态,社会的加剧分化使各种犯罪和自杀迅速增加;但另一方面,他并未因此而反对社会分工,相反,他认为社会分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工本身不会造成社会的肢解和崩溃,它的各个部分的功能会形成一种平衡,形成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

  但仅有这样的认识是不够的,涂尔干提出,要建设完整的现代社会,需要确立道德和法律的应有地位,需要在集体意识形成的基础上提升社会的道德密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分工的功能。

  确立一种道德

  不少人在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时,容易产生的是疑惑:所谓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不就是先分工后交换吗?这种社会分工,不就是现代社会的普遍形式,不就是自己每天在做的事吗?分工之后的交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什么说是一种团结?而不是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指挥下的结果?

  涂尔干认为,社会的运转不能只靠市场机制,还需要价值共识。

  在以共同意识为社会纽带的传统社会里,社会的整合建立在牺牲个性的基础上。血缘关系、国家感情、宗教道德等都是社会团结形成的动力,触犯了集体意识的犯罪行为将受到集体的报复性制裁。在他称为“机械团结”的传统社会里,社会依靠成员高度一致性、共同的归属感得以维系。

  而在“有机团结”的现代社会,成员间的差异日益增加,但他们通过分工合作相互连接在一起。在从传统到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带有强制性的共同意识将随分工制的扩大而衰落,集体在新的社会规范形成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使社会因为形成凝聚力和调节力而存在。这种形成的规范不应该以某些人的利益为前提,而应以整个法人团体的利益为前提。“目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我们自己确立一种道德”,并为现代社会建立与此所适应的公共制度。

  这一时期的社会整合更需要具有互动的灵活性,个体更需要具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整体的个性与部分的个性得到了同步的发展,社会能够更加有效地采取一致行动。”

  社会分工形成的“有机团结”较之“机械团结”更加具有社会整合功能,是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这一时期社会对个人失范不再采取压制性制裁,而是采取与“有机团结”所相应的恢复性制裁。这种恢复性促进了社会凝聚力的提升,它的完善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消除反常根源

  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人们为了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产生了分工,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分工发展的原因而只是分工的结果。慢慢地,传统的集体意识开始减弱,个人自由不断增加,人格更加鲜明,竞争导致专业化的发展,使得技能更加复杂化。“个人不再紧紧束缚于他的历史,更容易适应新出现的各种环境,分工的发展从而变得更加便捷,更加迅速了。”现代多样化的社会由此形成。

  因此,社会分工形成的规范也就成为了维护现代社会团结的纽带。

  针对现代社会主要因个人私欲增长和道德调节缺位造成的失范,必须充分发挥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只有重建起一种与现代社会分工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全方位道德体系,才能真正消除反常分工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这也是涂尔干在书中最为关心、并试图回答的问题。

  当下中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涂尔干所处的时代虽有不同,但同样存在道德失范现象,也普遍存在着反常分工和病态分工。法律规范和道德秩序的建立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但更为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消除产生这些反常分工的社会根源。重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无疑能给我们提供重要启示。

  (作者为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

  众说《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认为“对一切社会问题的解释,全应在社会事实中找原因,而不应在生物学与心理学中找原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排斥生物学和心理学,我们依然需要借鉴很多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凡是对社会学的发展有益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借鉴,凡是能够促进社会学研究的东西我们也应该要学习。有时候,社会学看起来像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因为我们能够博众人之所长。当我们还不够强大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其他学科汲取营养的时候,当我们足够强大的时候,能够从其他学科看到我们的影子。 (叶茂愉)

  一种思想之所以会有生命力,并不是因为它可以通盘解决各种问题,而是因为它为后人铺陈了各种活生生的问题。

  时代车轮滚滚前行,碾压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印记。当我们阅读涂尔干这部充满历史感又有着预言性的伟大作品时,会被他精妙的语言和缜密的逻辑所震撼,也会被书中所传达出的知识和力量所折服。个人信仰日益缺失的今天,我们应当竭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道德。正像涂尔干所处的那个时代,尽管百废待兴,尽管社会学作为一种长期处于非法地位的学科,他依然能够建立一套独特而严密的社会分工论。如果读者能够尽力思考并达成自己的道德和目标,令社会变得完满团结,我想这是涂尔干的这部《社会分工论》流传至今的最大意义所在了。(Strudel)

  评价一个社会学家水平高低,有两个维度。

  维度一,可能性。首先要看他给社会思想界带来了多少新鲜的理念和观察角度,哪怕只是点燃新的火种,捻起新的头绪,挑出新的话题。

  维度二,真实性。“新”只是一个起点,最重要的,却是尽可能正确。

  涂尔干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一个“新”字,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学的可能性。“新”第一体现在洞察力,新颖的观察视角。他的很多直觉思考异常地有趣而发人深省。比如,把集体意识这种抽象概念落实在法律条文上,提高了可量化可对比性,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其实每一本书在每一个读者身上都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历程。因为作者只负责演绎,而博采众长是读者自己的责任,尽信书不如无书。从这个角度上说,《社会分工论》无疑是成功的。 (Teresa)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