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上海探索搭建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打通各类信用信息壁垒 依靠“信用约束”优化市场环境
2016-02-17 03:03:55
 

  本报讯(记者 吴卫群)越来越多的市民已习惯于在订饭店之前,先到“大众点评”看看它究竟有几颗星。那能不能在网上查到这家饭店有无工商、物价、食药监、税收方面的处罚记录呢?目前还做不到。也许很快,这也将成为可能。记者日前从市商务委获悉,上海正按照国务院决定在上海等9个城市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的要求,探索建立打通政府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之间壁垒的“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从而让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有据可依,让消费者对企业诚信有据可查。

  目前,上海已在全国率先建成政府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全市各政府部门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表彰评优、财政支持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由于政府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的割裂,这一平台为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所提供的信息支撑还比较单一和滞后,监管成效不明显。

  “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出现‘信用经济’,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要释放供给侧的活力,也要依靠‘信用约束’来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市商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建立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之后,至少可以在4个方面充分释放商务信用红利——

  政府可以借此探索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根据市场主体商务信用评信结果进行分类,对信用状况未达标准的市场主体列入重点监管名录,对信用状况良好的市场主体,各行政执法部门则实行以“双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

  平台型企业可以借此强化对商务信用数据的应用,通过直接比对和筛选平台入驻市场主体和会员企业的资质类、登记类、处罚类等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加强对平台入驻市场主体和会员企业的日常管理,提升管理能级;

  商贸流通企业可以探索商务信用与金融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推动以信用消费、商业保理、信用保险为重点的新型信用服务;

  而对公众来说,上海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将开辟平台型企业网站、“上海诚信网”、“上海商务”等多渠道的公众查询入口,鼓励和引导个人和市场主体在日常消费、市场交易等过程中,广泛查询和使用商务诚信信息,在规避消费和经营风险的同时,推动社会共治,促进失信惩戒社会联动机制的建立健全。

  目前,我国信用销售比例不到40%,信用消费比例只有10%左右。而美国信用销售比例高达90%以上,信用消费占总消费额的三分之二左右,日本信用消费占总消费额的三分之一以上。上海“十三五”在加快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过程中,如果能迈过这道坎,商贸流通业必将呈现出乘数级的倍增效应。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