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青海湖畔军民共谱民族团结和谐曲
2016-01-27 09:37:55
 

  面对两位素不相识的被困僧人,来自政府部门精干的救援人员、附近村庄憨厚的牧民群众、青海湖北岸的义务救援队,还有一位位不知名的爱心人士,在寒风中不抛弃、不放弃。他们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凌晨,从凌晨到天明,两百多人不分彼此、不分民族,冒着生命危险在冰面上展开大营救,这些可爱的人在青海湖畔用行动书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之歌。

  1月17日20时许,一阵急促的铃声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公安消防支队骤然响起。

  警铃就是命令!消防队员快速集结待命。几分钟后,共和县消防大队中一支由15名救援经验丰富、组织指挥得力的精兵强将组成的救援小队成立,大家火速赶赴现场救援。

  一边是消防官兵紧急出动,一边是得到报警后海南州委、州政府和共和县委、县政府及时安排江西沟乡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先期赶赴现场。事发所在地的元者村村委会主任多杰才旦接到乡上的通知后,在他们村子的微信群里及时发布了这一消息。时间不长,73名牧民拿着绳索、雨鞋等简单的工具赶到了现场。几名牧民决定徒步进入湖面救援,然而,连日来的吹风天气,使得青海湖冰面大面积开裂,救援异常艰难。在搜寻无果的情况下,撤回了岸边。

  随后,陆续赶到的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立即成立了现场救援指挥部。

  从1月17日17时许接到被困人员求救电话,到此时已经过去了六个多小时,所有人员都心急如焚。

  23时许,经过指挥部缜密考虑,由王永赞、张宁这两名具有丰富救援经验的消防队员,与牧民向导苏生祥、扎西才郎组成小组深入湖面救援。

  队员不畏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顶着刺骨寒风携带橡皮艇、绳索、强光手电筒、无线通信设备等装备,朝着被困人员所持手电筒发出微弱光线的方向艰难前行。由于湖面开裂极其严重,多方寻找无果的情况下,指挥部要求全体队员撤回,第一次救援以失败告终。

  当晚24时许,小分队成员经过短暂的体力恢复后,第二次踏上了救援的征程。经过不断努力寻找,救援人员终于找到一处下水点,决定破冰前行。由于视线受阻、脚下到处是冰层裂缝,再加上橡皮艇受力不均衡,张宁和扎西才郎不慎掉入湖中,情况异常危险。

  幸运的是,队员之间腰间系着安全绳,就是这条救命绳,保住了张宁和扎西才郎的性命,让他俩没有跌入深深的湖水中。而且,两人下意识地展开了双臂,整个人被架在了冰窟窿上,以至于整个身子都没有跌入湖中。

  经过艰难的努力,两人终于脱离险境,他俩的衣服顷刻被寒风吹成了“冰盔甲”。但是,危险并没有吓倒小分队的成员。他们顶着寒风,拖着早就被冻僵的双腿,继续向前摸索挺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救援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4时许。

  漆黑的寒夜中,被困人员手电筒电池耗尽,没有了光源,给本来就困难的救援行动带来了更大的阻力。失去搜寻目标后,指挥部数次发出撤回的命令。但救援小分队不甘心就此撤退,为了尽早救出被困者,通过与被困人员大声呼喊的方式,在黑夜中确定方向。

  一个小时又过去了,救援人员的呼喊声一出口就被风吹得无影无踪。喉咙也嘶哑了,体力也渐渐不支。最后,在指挥部的一再要求下,救援人员撤回了岸边。

  次日早晨,天刚蒙蒙亮,指挥部便下达了第三次救援命令。

  年仅18岁的新兵蒋芸帆看到自己精疲力尽的战友,便主动请缨。于是,王永赞和蒋芸帆整理好装备,携带一艘橡皮艇与苏生祥、扎西才郎重新踏上了救援的征程。

  白天的青海湖有了阳光的照射,视线较为清晰,有利于搜救工作的展开。经过反复搜寻,11时30分,终于确定了被困僧人的位置。然而,就在距离救援人员直线30米处时,由于浮冰较多,难以破拆,许多冰面一踩上去就有开裂的危险。

  于是,救援小分队只能咬牙坚持,采取迂回的方式前行。行进过程中,救援官兵先用铁锹,后来所幸徒手一点一点将浮冰破拆。有着丰富经验的扎西才郎提议,减少救援过程中的重量。于是,救援小分队放下了一直随身带着的橡皮艇,并用绳子拴在腰部与橡皮艇连在一起,以防发生意外时,可以利用橡皮艇作支撑。

  短短的30米,救援小分队迂回前行,耗时二十多分钟。终于,救援人员与被困僧人会合了。

  当岸边指挥部的对讲机中传出这一喜悦的消息后,大家发出了胜利的呼喊声。经过19个小时的救援后,被困人员成功抵达岸边,岸边一片欢腾。医务人员急忙为两名被困人员检查身体,村民们为他们做好了热,乎乎的饭菜。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说着不同的语言,但脸上的笑容一样灿烂。(祁万强李慧 祁晓娟)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西海都市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