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朱仙镇木板年画:定格中国传统年文化的美好记忆
2016-01-27 11:29:33
 

  新华社郑州1月27日电(史林静 翟濯)千百年来,一种成本低廉却色彩斑斓的印刷品在中国的年俗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寻常百姓,家家大门都要张贴的驱邪护佑之物。这就是木版年画,中国传统春节里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走进河南朱仙镇郭太运老先生的工作坊,迎面便是一幅紫脸钟馗的木板年画。只见画上的这位门神爷右手持一根判官笔,左手捧一如意轴,绿眉上扬,尖嘴大开,似笑非笑,不禁让来客为之一震。

  这年画正是出自郭太运之手。今年91岁的郭太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

  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汉唐壁画艺术,兴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

  中国有很多地方的艺人都会做木版年画,郭太运老先生则是其中的佼佼者。13岁学徒开始,与年画相伴近80年的郭太运如今已年过鲐背,他仍是一身灰衫,腿上围着一条蓝色的工作裙,目光熠熠,做起年画来干练而老成。

  “以前客商称年画为‘花货’,本地人叫‘码子’,卖年画叫‘打码子’。”郭太运说,“那时过年家家必贴年画,就连沿街要饭的乞丐,也在背篓上贴上一幅小年画,可见年画之盛行。”

  木板年画题材和内容选取上,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鲁迅曾经评价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朴实,线条粗健有力,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板年画的独有特色。

  木板年画的制作极其精细。先从刻板开始,镂刻每根线条都要用好几种刀法:紧贴线条边沿垂直下刀叫“伐”,靠外斜刻一刀叫“支”、顺势向上起刀叫“挑”,再沿着第一刀补刻一次叫“跟刀”。手艺高强的刻工师傅,刻出的版子就像一幅浮雕画。

  接下来就是印色,年画人物一般着5色,最多可9色。年画的套色也有顺序:先印黑、后托黄,再印红、印绿、印青,这也是朱仙镇年画一大特色。一些“大灶”“大门神”“大家堂”等还套印金色。每个艺人印好的画,要停放几个小时使颜色吃入纸内,然后再分散挂在竹竿上晾干。

  这些技法早在宋代就已形成,画样经朱仙镇历代刻工的不断完善、反复刻制、创造,技术代代相传,一直保持其传统的风格。当时的手艺人本钱少、画样少,利润也少,但忙过一阵,一家的口粮都有着落了。

  2006年,朱仙镇木板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依旧是郭太运放不下的牵挂。他有九个子女,无一继承了他的手艺。他的孙辈,也是如此。

  这位九旬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多收几个徒弟,将年画的技艺传给他的学生,希望把这门技术写成文字、拍成视频留给后人。

  如今,面向大众的木板年画,普遍存在设计单调、制作简陋等问题,导致大众的不够精致,精致的不够大众。

  “我们现在也在结合互联网试图将木板年画更多地展示给世人,同时国家也在做着传承人培训工作。”谈到如何传承这一国粹,郭太运的弟子蔡瑞勇说。最近他们借助电商平台淘宝众筹,在互联网上推出的定制款新年年画“龙凤呈祥”出乎意料地受到网民喜欢,22日上线当日仅半天,筹款达成率就超过了150%。

  在他看来,木板年画作为精耕细作的小农文化的缩影,只适合小作坊式的生产,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确实有自身的局限性,最重要的是把这门老手工艺传承下来,将历史上关于木板年画的记忆保存下来。

  和师徒二位谈笑间,一缸浓墨又已磨好。寒冬隆隆,窗外不时传来几声犬吠。老先生又拿起了提刷涂板,趟子在纸面上碾过,一张秦琼的模子又已赫然印在纸上,定格了这份关于中国传统年文化的记忆。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