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全面创新,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全国产业创新中心和国际创新城市
“十二五”时期,天津经济总量年均增速超过13%,快于全国同期约5个百分点,人均GDP持续位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十三五”期间,以工业为经济高速增长核心支撑的天津,依然面临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发展动能的“重头戏”。
受访专家认为,今后五年是天津弥补经济结构短板、为“后全面小康”时期积蓄新的发展动力的关键期、攻坚期,需在两个层面实现本质转变。
一是经济基本面提质增效,中小企业整体转型升级。天津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局局长尉永久说,天津曾是“老工业城市”,当前仍有大量中小企业在传统工业摸爬滚打数十年,成为天津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点和难点所在。
一些传统中小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情况依然突出,一些企业经营越来越难,但认定“转型生死难料”,宁愿守着微薄利润苦苦支撑。还有些企业废弃物排放长期不达标,甚至主要靠偷排、乱排获利,但认为“转型就断了生路”,不如走一步算一步。
二是先进产业串点成线、聚线成面,形成以创新为内核的经济发展新动力、稳动力、强动力。南开大学副教授薄文广说,依托项目引进、工业转型,天津形成了多个优势支柱产业,但这些先进业态多在纵向延伸,横向交叉互促的程度有限,先进产业碰撞带来的可能增长空间仍未开启。
针对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期形势,近日公布的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出了专门部署——
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十三五”期间,天津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后劲、补短板、促均衡、上水平。
在着力“创新发展,打造经济升级版”方面,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筑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建设全国产业创新中心和国际创新城市。
此外,规划建议在“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自贸区等国家战略框架下,明确了“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打造先进制造新高地”、“构建现代服务经济新体系”等经济结构调整新路径,并针对“一区多园”、“万企转型升级”、“科技小巨人”、融资租赁等既有的经济工作抓手,做出更加细致的政策安排。
专家认为,天津在宏观政策规划层面,已经描绘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工业转型的基本方向,但在具体落实层面,还需提炼几个抓手。
一是抢占“工业大数据”制高点。“工业大数据”是以工业系统的数据搜集、特征分析为基础,对设备、装备质量和生产效率以及产业链进行优化管理,促进制造过程的信息透明化,提升效率、保障质量,并低成本、低资源消耗地满足客户定制化要求。
制造业国际联盟执行主席王洪艳说,目前工业大数据正以“基础设施”的身份,引领全球制造业发展,主要国家和企业正踊跃抢占产业制高点。专家认为,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国家定位,以及与全球领先制造企业的广泛合作,天津应成为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支点。
二是借重外部资源攻关先进制造“研发”。借重外部资源,尤其是北京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是天津做实“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必经之路。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蒋国瑞、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主任郭洪等指出,京津先进制造业协同面临区域关联性较弱、产业链重叠和断裂等问题,北京研发资源向天津流动的内生动力不足。
困难在前,但“转型升级”只能向前。目前,在“大飞机”、“大造船”、“百万吨大乙烯”等大项目引领下,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工业、高端制造,正逐渐成为天津工业的中坚力量。天津还引进了“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天河一号”以及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30个国内一流研发机构,筑牢先进工业的信息技术根基,打造研发高地。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说,这些大项目中既有“种子产业”,也有“肥沃土壤”,将促使天津在“十三五”期间发展有内力、后劲足。□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方问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