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茅冠隽
前几天,住在奉贤区奉城镇高桥村的部分外来人员在村部开了个年终座谈会,大家围着圆桌畅谈在高桥的生活感受。“每到逢年过节,书记总会召集我们过来聊聊,感到十分温暖,我们已将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来自安徽六安的张明好说。
高桥村“不好管”,村书记的位子“不好坐”,这是王晓峰2006年刚上任时的感受。高桥是市郊典型的城中村,全村户籍人口1400多人,常住人口只有5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却有8200多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在这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一开始打架斗殴、小偷小盗现象常有发生,忙得焦头烂额。”王晓峰告诉记者,外来人员和本村居民起初互不信任,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是难题。
怎么办?曾当过4年兵的王晓峰迎难而上,去村民、外来人员家中走访了解情况。最终,王晓峰和班子成员琢磨出一套“老乡管老乡”的办法:一方面,村里成立了外来人员党支部和服务管理委员会,让外来人员有了“新归宿”;另一方面,将全村212户房东的1420间出租屋统一管理,每五户租赁房组成一个“大家庭”,推选出一名“大家长”来管理服务其他租户。作为回报,“大家长”每月可获一定的房租减免。“老乡、亲戚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凝聚力,管理起来事半功倍。”
自从高桥村里有了300多名“大家长”后,新老村民和谐相处,村容环境卫生整洁,治安案件数量直线下降。此前,高桥村2组有位老人一直嫌隔壁的外来人员生活噪音大,影响他休息,双方矛盾不断。“大家长”张明好知道后主动当起“老娘舅”,说服外来人员自觉不制造噪音,还老人安静的生活环境。
如今,42岁的王晓峰依然每天在高桥村里忙前忙后——外来人员反映家里孩子没地方上幼儿园,村委会协调之后引来资源,在村里建起了一个800多平方米的幼儿园……“光让‘老乡管老乡’显然还不够,村里要尽可能给外来人员提供服务和便利,让他们生活在这里有家的感觉。”在王晓峰的带领下,高桥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以外来人口管理服务为主的社会治理品牌创造多个全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