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言
“十三五”是上海改革关键期,重中之重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探索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确保城市活力有序。2015年我们全力抓“1+6”文件落地实施,各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要再加把力,深入抓落实、持续抓推进。其中必须想清楚弄明白的,就是究竟“谁适应谁”。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伴随着体制机制的调整变化。基层机构变了,职能转了,市区各部门要主动适应基层新体制、新变化,而不是基层新体制去适应上面各条线。市区各条线部门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主动围着基层转,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基层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真正对群众负责、对基层负责。
主动围着基层转,核心是减负、增能、强服务。减负,就是市区两级要抓紧建立街镇事务“准入清单”,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承接能力,明确哪些事项应该下到街镇一级,哪些事项要在区级层面统筹解决,不能什么任务都往下扔,什么难事都往下推。增能,就是条线部门明确下沉的权力和资源,要及时下到位,要防止出现一边下放权力、一边又搞出很多条条框框捆住基层手脚的现象。强服务,就是上级部门不能靠简单下指标、压任务、搞考核开展工作,要坚持服务基层工作导向,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加强指导,及时帮助基层解决问题。
基层工作的基础是群众拥护,落脚点就是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还是空对空,群众最终不会满意。解决基层问题,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政策措施不在于多,在于管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要清楚地认识到,扎实做好基层工作,不能过分强调规定动作。要明确,只要群众拥护、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办法;过分强调规定动作,则很容易脱离实际。
上海的基层党组织,涌现出了一批朱国萍、梁慧丽、杨兆顺那样的好干部。他们的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基层书记,能够带动一批人。而这些基层好干部的工作方法不尽相同,都是从当地实际出发,探索出一套符合当地情况的好方法。推动“十三五”时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我们也应当充分尊重基层首创,及时总结提炼基层工作中形成的好理念、好方法,研究体制、机制、政策层面的问题,支持帮助基层开展工作; 应当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他们根据不同实际,探索出好办法。
眼睛向下,身子才会向下,才能真正了解基层情况,各项工作才能在基层真正落实。我们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是三句话:基层有活力,以党建为引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各类组织都有活力;管理出实效,基层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群众得实惠,所忧所需所盼的问题得到解决,群众真正有获得感。
强调市区部门围着基层转的同时,也要提高基层队伍服务管理能力水平。相应地,基层考核评价方式也要作出转变。我们可以尝试进行双向评议、双向考核,让基层的同志来评一评上面的工作,让群众来考察、评价基层干部。我们要用数据说话、用群众的感受说话,促使各部门眼睛向下、围绕基层转,促使基层干部把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