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观察记者 邵梦华
面对复杂的治安形势,如何发挥有限的警力作用?信阳市公安局借力“一村一警”,撬动了城乡治安防控的“跷跷板”,构建起以“社区管控,农村防控,边际堵控,单位守控”为主要内容的四大防控体系,把治安防控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真正做到封住边,管住片,守住点,控住线,护住院,看住门。今年以来,全市十类可防性案件发案同比下降75.89%,全市3221个行政村中,3129个无刑事案件,2986个无治安案件,2万个基层单位实现“零发案”。
自2014年9月起,信阳警方按照城市3000—6000人、农村5—8个行政村建一个警务室,一个村(社区)建一个警务工作站的标准,全市建成警务室445个,村级警务工作站2250个,划分中心城区网格276个,1980名包村网格民警进社区、入村户、到田间,确保“村村有警、周周见警”。
维护稳定的“前沿阵地”
“两年前刚来时,步行街一带比较乱,抢夺钱包现象时有发生。现在这里随时都能见到警灯和警察,感觉安全多了!”在信阳步行街一家超市卖服装的商城县小姑娘赵小娟,指着步行街另一头的网格警务站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步行街是信阳商业最繁华的一条街,扒窃、盗窃、抢夺等刑事警情高发频发,尽管民警们忙于应付,但群众意见依然很大。
今年年初,步行街网格警务工作站设立后,治安压力随之减轻,曾经的“麻烦街”变成“平安街”。最大限度屯警街头,提高了见警率和管事率,实现了驻点防控,点对点管理。步行街网格警务工作站运作初期,区域刑事警情降幅就达到65.23%。
信阳市公安局长陈洪杰认为,面对警力不足、社情、民情复杂的实情,走老路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寻找突破口。推行建设网格警务工作站,让警力前移,是信阳警方推进“一村一警”模式的延伸。如今276个网格警务工作站,在城区街面上编织起了一张平安大网。
因此,市公安局根据人口状况、地理面积、治安情况、街道分布等因素,合理设置警务工作站,使之对重点单位、要害部位、治安乱点全覆盖、无缝隙、无盲区。按照“1+X”模式,为每个警务工作站配备1名专职社区民警、2至3名专职社区辅警,并对警务工作站实行单列考核。同时,该局完成警务通手机GPS定位系统开发,使所有网格民警通过它即可做到“可视频、可监督、可跟踪、可评价、可调度”。
“零距离”服务群众“前台”
火车站网格警务工作站是第一批建起的试点站,自2014年12月运行以来,不仅周边刑事警情数下降了76%,而且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今年6月12日16时许,一个小男孩下火车后与父母走散,被火车站网格警务工作站民警发现,当即被小孩安排在警务工作站休息,随后通过大喇叭反复播放寻人启事,并组织人员到广场内外寻找小孩父母,经过近半小时的奔忙,终于找到已经急得直哭的孩子父母。
在许多警务工作站告示栏上,更多的是民警出行方向、时间以及便民利民措施。健康城网格警务工作站窗口上,路过的人经常看到贴出的身份证、银行卡等寻物启事,这些都是民警们在巡逻中拾获的。“每天,来网格警务工作站求助的群众很多,虽然大多是小事,但却帮了群众大忙。”平西路警务工作站民警吴亚东说。
小小警务工作站,功能不仅仅在于把脉所辐射辖区治安,同时也成为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前台”,大大密切了警民关系。
今年以来,信阳市公安局还在警务工作站开展“警务室+”工作,将消防、出入境、禁毒、网警、户籍代办等部分服务职能延伸到工作站,进一步推动警务前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一站式的便捷服务。
民警自主创新“试验田”
7月11日上午,羊山分局彭家湾警务工作站的民警余勇利用周未休息时间,联合警务室民警、消防武警,组织40余名社区居民开展消防演练,民警向参加演练的居民发放消防安全宣传单,用发生的火灾实例让社区居民认识到安全用火、用电的重要性,同时向大家讲解火灾警情的报警方法,提高了广大居民应对因家庭用火、用电不当引发火灾事故的处置能力。
负责城区小南门的网格民警黄昌明,根据辖区娱乐场所多、夜市复杂、打架类警情集中的情况,将巡防力量重点投放在晚上9时至凌晨3时。自网格警务站在小南门落户以来,打架类警情同比下降48.5%,有效缓解了处置警情的压力。
据了解,所有警务工作站的勤务机制,民警均可自主安排,总体兼顾基础管控、案件防控和服务群众等工作,一旦辖区内相关案事件趋于多发,民警可即时调整勤务安排,并可通过数字对讲机向所属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勤务报备,方便动态化布警。
一年来,全市包村(格)民警共走访群众13万人次,慰问困难群众2530余户,收集上报各类意见、信息和建议22000余条,成功调解、化解矛盾纠纷1250余起,消除各类安全隐患1100余处,发现各类违法犯罪线索73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