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农交会上农民少了
2015-12-01 04:50:23
 

  这听起来有点荒唐,可确实是真实所见。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记者注意到了这样的“怪”现象:

  展台上与各地客商侃侃而谈的,不少是年纪轻轻的大学生,生在胡同、长在城市,毕业前从没跟种地打过交道;再问起他们的老板,大都是在别的行当挣了钱,而后投身农业。这样的例子,在北京展区占了半壁江山;再问问其他省市,要么与此仿佛,要么仅略少一些。

  十几年前第一届农交会开办时,情况可不是这样。那时候,正经村里长大、土里刨食的农民占据着绝对多数;如今的农交会,这样的农民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又一批半路出家杀进农业圈的新面孔。

  众人拾柴,这是好事啊。可是对比来看,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了。在越来越多投资人看中农业这片“沃土”,希望从中淘金的当下,正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千方百计想甩开这个“农”字,认为干农业没有出路。汹涌了多年的进城打工潮,就是最好的例证。

  农业,成了新时代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农业,到底是香饽饽,还是烫手的“烤山芋”?

  要解开这个谜题,不妨从微观下手,先解剖一只“麻雀”。以参加这次农交会的北京展团为样本,食用菌深加工、传统特产精细制作、都市农业创新等,是半路出家的“农民”们的主战场。他们关注的都不是传统的农业领域,而是要另辟蹊径地去挖掘农田里的宝藏。

  记者采访了位于大兴的一家食用菌深加工企业,这位纵横商海多年的老板瞧准了市场空白,将鸡枞菌引种京郊,进而做成产业链。主打阳台菜园的夫妇俩,也都曾是企业职工,下海经商后瞄准了人们希望就近吃新鲜菜的需求,研发了纸上种植芽苗菜的技术,大获成功,如今已是供不应求……这样的例子,农交会上数不胜数。而且在浙江、广东、福建等一些沿海省市,投资人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往往更加紧密,衍生出的农产品更加五花八门。

  讲到这里,一个认识应该澄清了:从业人口的减少不等于农业不景气。农业“围城”的现象提示我们,这一古老的产业正走进新的发展阶段,它的人员结构正经历着洗牌,而且一些独具慧眼者已将其视作“宠儿”。

  来自农业部门的一项数据表明:中国的农业劳动力在1991年达到了一个峰值,约3.9亿,并在2011年下降到2.66亿。在连续20年劳动力下降的同时,中国的农业增加值却年年攀上新高,在劳动力总量下降30%的20年中,农业增加值翻了一番。

  未来,这样的趋势或许还将延续。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在做客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栏目时表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真正从事农业的人口会降到10%到20%,甚至有可能还会更低一些。

  从地少人多逐渐向地多人少转变,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留在田地上的人,不论是转型而来的传统农民,还是半路出家的生力军,他们施展拳脚的空间会更大,会给农业带来新的持久的活力。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