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然而,中国城乡二元体制、城市内新老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上不均的二元矛盾仍较突出。
城镇化过程产生的难题该如何破解?日前,2015城市中国计划年度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城镇化质量不高 专家:分步骤跨越二元难题
根据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投资蓝皮书: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13)》,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0%,届时居住在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将超过10亿人。也就是说未来20年中国农村的人口将减少1/3以上,将有3亿人由农村移居到城市和城镇。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曾对媒体表示,现在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是比较高的,但是质量不高。质量不高最主要的体现在于现有的城镇7.5亿常住人口中有2.5亿左右的人没在城镇落户,没能在城镇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也没有相应的市民权利。
“2.5亿人口中,有6000万留守儿童,4000多万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他们的职业是农民,生活是农民,但没有制度安排的话,都是漂在社会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徐宪平介绍说,把未来10亿城镇人口问题解决好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徐宪平分析道,从经济层面来看,一个农民变成一个城市居民,收入增加3倍,消费业增加3倍。而如果他只是一个过客,不在城里落根,他的大部分收入都是寄回老家的。我们要有一个制度设计,分步骤、逐步地解决这个问题。初步计划,2020年解决1亿人,约三分之一;到2030年努力解决50%;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梦的时候,能够彻底的破除城乡二元的鸿沟,实现农民工的城市梦。
粮食生产成本提高 专家:土地流转实行机械化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逐渐加快,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103.2亿斤),增长0.9%。
近年来,我国粮食库存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粮价和2011年相比大幅下跌,目前国际市场三大主粮的粮价差不多下跌40%至50%。然而,国内的粮食价格却呈现相反趋势,而且高于了国际市场。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表示,近年来为保证农民工进城利益,通过一些保护措施其收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甚至与大学生持平。从事粮食生产所带来的收益相对较低,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粮食生产能力有限、积极性也不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提升。由此建议,第一,必须大规模地实行土地流转,能够把一小块变成大块地,形成一个农场的概念。将小块地变成大块地,大规模的实行机械化,进入现代农业。另外,新的科技应用跟上,例如转基因的技术。 (周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