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农家书屋不能与农民文化需求脱节
2015-09-18 13:14:15
 

  近年来,农家书屋进入了千乡万村,作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一项惠民工程,各级财政投入都比较大。以镇平县为例,从2009年起,全县先后建成农家书屋410个,上级财政投入资金738万元,县级财政配套82万元,配送图书1000余种60余万册,可以说,已经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

  近日笔者到农村调研时发现,部分农家书屋脱离群众文化需求的实际。首先是使用效率低。由于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这些人群要么忙于农田家务,要么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养成到农家书屋查阅图书的习惯。笔者实地查看借阅登记本,个别农家书屋一年内也没有几本图书借出。其次是图书老旧。一些图书、音像资料出版日期较早,内容偏离农民的生产生活,配送的教材类、专业类图书与时代脱节,不符合农民的阅读口味,导致部分农家书屋空荡沉寂,呈现“空壳化”现象。再次是财政重复投入。农家书屋与现有文化系统的县级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存在重合现象,造成部分公共财政资金重复投入。

  为此,笔者建议:统筹整合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文化服务和惠民项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农家书屋图书更新机制,持续投放农民喜闻乐见的图书,而不是把仓库中没用的图书送到农家书屋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多种措施引导培养群众的阅读兴趣,从而利用好农家书屋这个平台,逐步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⑦5

  (杨晓申)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河南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