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黄于纲:从悲苦中画出生命力量
2015-07-15 07:48:48
 

名片:

  黄于纲,1980年出生湖北,成长于湖南桃江。2006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2014年,其作品《就那点事》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4年11月、2015年6月,“‘凉灯’——黄于纲的一件作品个展”分别在北京现实空间、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举办。

  故事:

  2015年6月8日,“‘凉灯’——黄于纲的一件作品个展”在上海如期开幕。

  “办一次个人画展不容易。为筹措资金,我卖掉了一部分作品,其中包括我最钟爱的《子夜》。”6月下旬,记者在采访时,黄于纲对这幅油画依然念念不忘。

  2012年,黄于纲着手创作《子夜》。画如其名,《子夜》以“黑”为主色调,画面幽暗。右上方一盏微亮的黄灯,成为视觉焦点。微弱灯光下,依稀可辨的是一名怀抱小孩的农家妇女。她怀中的小孩早已睡熟,她自己也昏昏欲睡。夜色已深,她还在等谁?四周,摆放着零星的碗筷、简陋的桌椅,旧得亦如沉寂的夜。

  “舍不得它,是因为它有故事。”黄于纲娓娓道来。

  原来,画中的农妇是一位怀有身孕的智障母亲。最初,黄于纲在她家里画了七八个晚上。把画带到长沙后,他左看右看都不满意,又把这幅画带回这户人家继续修改。

  “有一次,我画到凌晨1时多才回家。第二天想进门继续画时,却被人拦住,才得知她已于凌晨5时生了小孩。后来我也骂自己‘要不得’,别人生小孩了自己还在这里画画。于是我赶紧下山,到县城里买了一些红糖、奶粉回来。”

  黄于纲画这名智障母亲,也画她的家人。

  几年来,黄于纲就集中在这户人家这里,感受着、观察着、领会着他们的家庭息息变迁。

  “这几年,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屋子里度过。每天重复画这样的场景,从未觉得厌烦,我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这里,我可以摸到童年时劳作的农具,那种温暖无以言表,画起来饱含情怀,这种触碰让我幸福自信。”对黄于纲而言,到湘西苗寨“凉灯”生活,犹如回到了他另一个“故乡”。

  “柜子、灶台、碗筷、桌椅、床、屋上的木头……这些东西在苗家里,由于长年累月被烟熏,变得几乎只剩下黑色,我的调色板上几乎没有鲜艳的颜色。”

  幽暗的“黑色调”,让不少观众从黄于纲的作品中读到了“苦”。

  “让别人来怜悯自己的作品,来怜悯作品中的这些人,其实我极其反感这样。‘苦’,并不是我想要表达的。”

  黄于纲认为,作品中的这些人过着自己不悲不喜的平凡生活。不管观众如何悲悯,他们依然会在这块土地上早起晚归,忙碌不停。“我倒更愿意观众能从中读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它如此顽强,生生不息。”

  黄于纲表示,自己依然会回到凉灯,继续生活与创作。

  “我不认为自己是在‘体验’苦难。‘体验’没有意思,你永远没办法进入‘角色’,只能投入进去,你的内心才会有真正的提升。

  “苦难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必须的。我不想被鲜花和掌声淹没掉。”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湖南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