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陶然
自从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警告,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或将是导致人类灭亡的“终结者”,这个话题就成为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热点。这不,近日发生德国大众汽车制造厂机器人杀死一名工人的事件后,再次引发了公众热议。机器人杀人,是否意味着“终结者”已经出现?对工业机器人有所了解的人,估计都会给出否定的回答,因为目前最先进的工业机器人也不具备“蓄意杀人”的智能,这只是一次工业事故。
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会“蓄意杀人”,或是奴役人类?业内至少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计算机程序无法具备人的理解能力,因此担心用集成电路、软件程序等实现的人工智能威胁人类,是杞人忧天。例如,美国哲学家塞尔提出了“汉字屋论证”(也称“中文房间思想实验”),试图证明计算机程序尽管能对各类问题输出正确的答案,但它并不“理解”这些问题。另一派观点与之针锋相对,称为“强人工智能”,认为计算机程序与人脑思维没有本质区别,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具有推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拥有自我意识。
一旦拥有了自我意识,智能机器就可能反叛人类。霍金、盖茨、马斯克等科技界名人对人工智能的担忧,正基于此。人造机器真的会如美国奇点大学校长库兹韦尔预测,在本世纪中叶前超越人类,“进化”成高等智能生命?
如果只是出于这种可能性,就放缓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那便是因噎废食了。事实上,尽管盖茨加入了反人工智能阵营,但微软正在这一极具商业前景的领域投入重金。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也把“互联网+”人工智能列为具体行动。如果未来某天,科技界主流发现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奇点”越来越明晰时,再通过法律和伦理加以限制、规范,也不为迟。就像科学家克隆动物成功后,各国立法禁止克隆人,至今也没有克隆人出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