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小组成员“晒”对联。
海淀区七一小学合作学习现场会明日召开
“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在海淀区七一小学早已成为历史。如今,在学校部分年级的课堂上,教学目标变“关卡”,学生以组为单位,依次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分享的途径,攻克新知识、破解课程难点。正如校长张建芬所说:“学生有了独立过河的机会。”明天,来自海淀区多所小学的教学、科研负责人将走进校园、亲临课堂,看4节课、56个小组如何“玩转”课堂。
数学
共同“解剖”圆柱体
4月29日,北京晨报记者提前走入课堂,感受常态下的小组学习。当天,首先观察的是六年级(5)班的数学课,这是一节关于圆柱与圆锥的复习课。课程开始前,学生人手一份自制的手抄报,将自己课下整理出的重点、难点梳理清晰。当上课铃响后,教师纪金玲为在座的9个小组布置课程任务:结合学习单进行本组交流,再选出本组1至2个特色上台展示。任务下达后,课堂成为学生的主场,教师在各组间巡视。
组内讨论后,戴嘉玮作为小组发言人,综合其他成员的意见,在台上为全班同学详解被“解剖”后的圆柱体。为便于全班理解,戴嘉玮将圆柱体与大家比较熟知的长方体结合,带动同学们联想圆柱体与长方体体积求导过程的相同之处。此时,另一小组成员拿起本组已制作完成的“解剖”模具,申请协助戴嘉玮一同完成讲授。在两人的配合下,在场学生不仅能够听到清晰的讲解,更能直观地看到圆柱体与长方体的拆分过程。
在整节课中,各小组成员纷纷上台,或分享特色学习法、或讲解例题,其中不乏学生自编的习题。而教师却更像课堂中的“教练”,偶尔点拨、提醒,但不主动干预。
英语
读与表演学单词
与数学课不同,当天三年级(5)班的英语课,不仅讲授的内容是新章节,而且授课教师也是首次为该班执教。在这样的全新碰撞下,却产生了不一样的火花。
本节课的主题是“Let's Spell(我们一起拼写)”,内容则是关于字母“o”在遇到单词结尾出现或不出现字母“e”时的不同发音。课程一开始,教师陈翔便为学生布置了两项任务——首先是读,学生自我尝试,随后借助小组讨论或iPad工具,读出每人信封里的单词,并将它们分类到两个篮子中;其次是表演,小组成员将另一信封中的句子排序,并逐一用动作演绎。完成不同任务的小组,将获得不同数量的星值。
各小组每位成员将10多个单词摆放在2个篮子里。随后,小组发言人上台解释如此分类的原因。在之后的将句子排序并表演的环节中,小组成员全部出动,在讲台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绎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最后,陈翔将任务的难度升级,请学生结合4句话,并用信封中的单词编成一则故事。课后,陈翔介绍,本节课的主旨是知识迁移,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自己感受不同单词的区别,掌握单词拼和读的规律。“今后,他们能够拼一些单词、读一些歌谣。”
语文
对联概括“传主”情
最后一节是五年级(1)班的语文课,《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教师史晓宁要求9个小组从文章中概述徐霞客的精神,并提炼制作对联。
首先,小组成员分别写出自己的对联。“学吧组”的王雨涵这样写道:“锲而不舍不畏艰险,淡泊名利吃苦耐劳。”在之后的全班展示中,王雨涵综合小组意见,向同学们呈现了一副改良版对联。但对联一出,王雨涵便遭到了另一名小组成员的质疑:“对联应该是对仗的,前后两句不该都说的是同一个人,后面应该有对比。”不等王雨涵解释,此时,又一名小组成员起立答道:“对联不一定都要是对比,在这篇课文中,一副对联写的都是一个人更凸显了徐霞客的品质。”正当两方争论不休时,史晓宁给出“权威”解答。
课后,史晓宁介绍,本节课主要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徐霞客的精神品质,而这篇文章概述性较强,适合以对联的形式呈现,同时也能一并巩固此前所学的对联知识。“上第一课时的时候,学生们只能说出徐霞客一个人的一种特质,但这节课就出现了很多。”
■课堂变化:学生独立“过河”
无论是自学,或是小组讨论,再或是借助工具,课堂上,学生一改昔日被“教师牵着走”的面貌,转而变为自主学、主动学。
发生这样的改变,源自校长及教师们对课堂的观察与思考。对以前的课堂,校长张建芬这样评价:“教师抛出一个个问题,学生只要作答就可以了。学生只需要踩着老师铺设的石头就可以过河,学生没有独立过河的机会。”为此,学校站在学生主体和教学效益的角度,提出了“大空间”的教育理念。“大空间”意味着自主研究。“我们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学生的学习还没有开始,我们老师的教学就不能开始。”张建芬如是说。因此,等待为学生提供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大空间”意味着全渠道交流。教学副校长朱凤书谈到,如今,课堂上不仅有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还有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个体、小组与老师、小组成员与全班学生的交流,是一种全渠道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方式,不仅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阐述个人观点的机会,更让教师从以前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型为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大空间”意味着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给学生的空间越大,学生的自主性就越强,就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创造。”
■学生感受:收获的不只是知识
“小组学习需团结,认真专心懂知识。”“不学三伴弃好友,要与好友勤合作。”在学完《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后,五年级(1)班一小组成员有感而发。对于学生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同学间的情谊。
对于王雨涵而言,同学为“学吧组”所写对联提出的意见十分宝贵,也让她更清楚地掌握对联的运用。但与此同时,她也从徐霞客身上学到待人、待友的道理。“我们还有一年时间就毕业了,更要好好珍惜、好好相处。”
■教师成长:教研组齐心磨课
“上课的时候老师轻松一些,但更多的工作就移到课下了。”数学教师纪金玲的话,道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针对她的本节习题课,虽然课上退居幕后,但课下却要比以往更认真地批改学生作业,不仅要为学生标记出学习单中的重点与难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单之外继续拓展思维。“课堂上学生上台讲课,底下同学可以补充、质疑,这就要求我要对每个学生列出的知识点心中有数,以防‘跑偏’。”
对于语文教师史晓宁而言亦是如此。“对联我在家都学了很长时间,小孩说到上句,你明明看到他们有争论的地方,但是你帮着解决不了。所以我要做更多的知识贮备。”
期间,教师们更是动用教研组的力量齐心磨课。“备课我先想好一个思路,大家帮我研讨、帮我改课。”陈翔透露,本节课她历时1个月已反复研磨多次,从最初的5个环节,精简到如今的2个环节,都是大家一起帮助她筛选、打磨。“前面试讲时,还会有同组的老师帮我在9个小组间巡视,看哪个小组在哪个环节时的反映不太好。”小组学习不仅为学生带来互助的喜悦,更为教师实现合作中的成长。
在张建芬看来,对于今天的七一小学而言,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也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呈现。合作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成员彼此接纳欣赏;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进行的,它让全校师生懂得取长补短,更从团队的成功中收获自己的成长。
北京晨报记者 李小娟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