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资讯抢鲜报
构建长江经济带金融创新合作新机制
2016-02-29 09:27:00
 

  发改委近日指出,2016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着力打造“一道两廊三群”,即大力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发展沿江三大城市群。

  作为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东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连丝路经济带,连贯东西,不仅横跨十多个省份,而且凭借“黄金水道”的优势,沿线聚集了很多的产业集群,外向型经济发达,为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和去库存提供了交通便利和机遇。

  长江经济带建设对于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在于,促进区域内的产业整合,降低生产成本和改善流通环节,汇集区域内市场主体的资源创新产业模式,特别是有的省份相关产业基金的组建运作,可以帮助企业对生产销售全周期改造升级,以深度整合产业链,包括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形成跨区域、相互联动、相互受益的经济链条,提升供给体系效率。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兰日旭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方式在于“以整体带区域”。以前我国沿海经济发达,但是应当看到,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的很多传统制造业产品处于低端,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效应。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外贸形势跌宕起伏,许多外向型制造企业采取了“出口转内销”的策略,如果港口经济不能与内地有效衔接,形成区域经济梯度升级,那么很有可能出现产业“塌陷”。

  长江经济带对于中部崛起的支撑作用不言而喻,不仅会带来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性需求,也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同时能够带动中部地区的小微企业和制造业、服务业配套发展。

  兰日旭表示,产业转移的关键是做好资金融通,首先遇到的可能是“融资难”问题。这一方面需要银行组建银团,其中的经营性盈利性项目需引入社会资金,以解决大型项目建设中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创新打破金融服务的时间和地域限制,盘活资源。比如,目前武汉已有华中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等。这并不是单纯的民间金融网络化,而是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为民间资金进入生产供给领域架设渠道。

  近两年来,多家金融机构综合利用贷款、发债、资本市场、产业并购等多种融资方式,对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进行“输血”。去年10月,湖北省政府与建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方面达成了三年累计2500亿元的融资意向。业界人士分析,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体量巨大,既需要整合各类金融资源,综合运用政策性银行的低成本资金、国有控股大型银行的业务多元化、股份制银行的灵活决策机制以及地方法人银行的地缘优势等,又迫切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

  2015年底,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揭牌成立,湖北省财政出资400亿元作为劣后资金,总规模达2000亿元,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包括工银瑞信、国开金融等40家企业和机构。基金的运作旨在引导社会资本转化为直接投资,支持长江经济带建设。除去投资新兴产业外,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企业引进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也是产业基金的着力点之一。多家银行机构已与此类产业基金展开合作,为其提供优先级配资等,拓宽了融资新路径。

  对于经济带内部分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和库存过高,许多大型企业不仅有国内并购重组的需求,还有很多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开展境外投资、并购以及承接境外项目等跨国经营活动,输出钢铁、有色金属等产能,对金融创新提出了新需求。其需求涉及融资、投资、支付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内保外贷、信用证等业务方面的需求加大。许多境内银行机构纷纷在此着力,比如大型银行利用全球服务网络,通过境外筹资转贷款、融资性保函等创新产品,打通了企业的境内外融资渠道。

  眼下,长江经济带正凭借良好的投资机遇吸引着众多科技型企业的集聚。有专家建议,只有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融资和挂牌,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才能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比如,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已有超过180家企业完成股权融资,融资总额近190亿元。同时,也要打通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连接机制,探索投贷联动模式,推动银政保与各类社会资本合作,整合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针对市场主体的需求,创新开发跨区域、跨市场的金融产品。

  从多个层面推动长江经济带特别是中部地区的金融合作,还包括金融信息共享以及地方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既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区域金融改革创新,又要密切关注区域性的金融风险苗头和传导。提高普惠金融覆盖面,增强经济带建设对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的辐射能力。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金融时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