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资讯抢鲜报
三问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应对
2016-02-26 17:09:00
 

  环境保护部2月24日组织召开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应对学术交流会,这是继1月22日召开京津冀区域燃煤散烧污染控制与管理技术交流会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赵英民表示,举办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有关重污染应急批示要求和在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一项科技举措。目的是通过交流,推广重污染天气应对的技术方法和管理经验,实事求是分析京津冀区域重污染的形成原因,科学制定应急预案,探讨未来重污染天气应对研究和管理的重点方向,在政府、科研人员、社会、公众之间形成共识和合力,提升各地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和经济性,体现政府科学治霾的坚定决心。

  针对当前京津冀区域预警级别和应急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应急预案不够科学、操作性不强、应急管理决策平台空白等严重影响重污染天气应对的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就如何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科学化能力和精准化水平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问题1:如何提升预测预报能力?

  准确预报能为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那么,如何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介绍说,空气污染预报的准确性取决于污染源污染物排放不确定性、大气物理化学转化过程的认识水平以及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等因素。近几年,环境保护部和中国气象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空气质量预报工作进步飞快。

  “建立高时空分辨率、实时动态的排放清单是提升预报准确性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排放清单工作取得积极的进展,随着产业与能源结构的快速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各地污染源的空间位置、排放信息正在快速发生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说。

  “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在大气环境中迁移转化非常复杂,目前对很多反应机理的认识还不到位,尤其是重污染过程中二次颗粒物形成机制十分复杂,这些都会影响空气污染预报的准确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远航强调。

  “大气污染物形成转化和输送演变过程都有非常强的时空相关性,仅仅依靠地面有限指标的监测不足以获知大气污染形成演变的过程,必须加强包括遥感在内的立体监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研究员刘文清解释说。

  “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动态更新污染源信息,逐步建立逐季、逐月乃至逐日的污染源清单;同时,北方采暖季的散煤燃烧污染物排放量大且分散,应加快散煤调查和清单编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说。

  在2014年国家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比例考核工作中,天津市应急启动比例为81%,在京津冀地区处于较高水平。天津市环保局总工孙韧介绍说,实现对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准确预报,是天津市环保与气象两个部门采取会商机制的结果。天津市环保局、市气象局每天进行两次会商。如果出现重污染天气,环保与气象部门的会商频次会增加到4次,并将相关情况报告给由环保、气象、建设、交管、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或单位的专家组成的天津市重污染天气会商专家组。与专家组一起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气象及污染状况,开展48小时预报及其后两天潜势分析,决定是否提前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伏晴艳介绍说,2015年长三角区域重污染天气预报探索开展跨省市空气质量会商。通过会商不仅可以帮助不同省市之间的预报员对污染过程的判定,同时对很多污染的过程来源提供更好的识别和经验支持。

  与会专家建议,各地要完善监测网络,整合污染源、环境质量监测和气象数据信息,不断提高预测预报能力,明确预警信息发布、解除流程,规范每个环节的任务分工、时限要求和工作方式,实行提前预警、提前响应,为应急减排措施留出到位时间。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指出,大气污染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治理的边际效应越来越明显,各方要在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模型、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大气综合观测和实时研判、重污染应急动态决策管理、应急预案优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努力提升重污染应对的科学化能力和精准化水平。

  目前,环境保护部已经成立了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顾问组和总体专家组,重点针对重污染天气应对管理开展深入、细致研究。同时,还将强化重污染应对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构建京津冀区域大气环境科学观测网。


编辑:小微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