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专家呼吁全球央行联手遏制通胀
[ 2008-08-27 09:3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英国《金融时报》网站8月25日发表文章,题目是“全球央行应联手遏制通胀”,作者是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亚当·普森该所高级研究员阿尔温德·萨勃拉曼尼亚。文章摘要如下。

  上周末,全球各大央行行长齐聚美国怀俄明州。他们不应只是哀叹各自的金融风险,而应以联合公开承诺收紧货币政策为核心,敲定一种有助于减轻全球通胀的协作方式。此外,在欧洲央行和少数新兴市场央行(如巴西央行和印度央行)已做出表率的情况下,美联储和中国人民银行应是关注焦点所在。它们必须参与进来,而不是试图搭便车———这样做只会拖延其自身无可避免的货币紧缩时机,并加大其成本。

  许多央行行长认为,货币政策协作的益处甚少。这种观点对当前形势的解读完全错误。目前通胀是一种全球现象,源于实际利率为负及全球供不应求。大宗商品的情况尤其如此,但美国和西欧潜在产出增幅不断下降也是原因之一。

  尽管遏制通胀如今是全球很多国家共同的优先考虑重点,但在美国,短期目标正导致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了通胀抬头的负面全球溢出效应。这里大家是在玩懦夫博弈。每个国家都希望避开货币紧缩的痛苦,希望其他国家来承担调整的代价。这不仅有失公平,同时具有自我破坏性。这削弱了它们对于物价稳定的既有承诺,同时助长了自身的通胀。

  相比之下,各国以一种协同的方式收紧货币政策,将令所有的参与国受益,并与美国和中国明智的利己主义相符。

  首先,任何一国必须承担的加息幅度和持续周期都将缩减。由于国外需求下降,其溢出效应将导致其他国家通胀缓解:如果所有国家都加息,那么所有国家在能源价格和需求上面临的边际压力都会减轻。如果中国加息并允许人民币升值,那么美国就能够降低加息幅度;反之亦然。

  其次,对于所有参与方而言,对物价稳定的承诺将变得更为可信。尽管一些国家正勇敢地采取措施降低通胀,但许多央行将发现自己难以履行承诺。联手加息的全球协定,将降低单个国家央行在面对国内阻力的情况下坚持计划的难度。

  第三,一项可靠的全球协定可能会对市场预期产生重大影响。这将马上导致价格下跌,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这还将限制汇率上的混乱局面。这两点都将减轻遏制通胀努力的压力。

  第四,货币政策协调将有助于抵消财政扩张带来的通胀压力。大多数国家都将经历财政大幅扩张。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缓解食品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的压力;而在美国,财政压力始自金融动荡,将很快涵盖医疗和基础设施支出。

  最后,全球货币紧缩协定将使中国摆脱强加给自己的汇率困境。如果中国央行和美联储与多数央行联手紧缩货币政策,则将缓解国内对于竞争性贬值的忧虑。此外,中国加息将有利于降低那些担心丧失对华竞争力的亚洲国家的通胀,这又将有助于降低全球通胀。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宏大计划以往的结果好坏参半。然而,目前全球都面临着共同的通胀威胁。全球货币决策者公开联合承诺致力于实现降低通胀的共同目标,将是有力的、有效的和公平的。(来源:新华网)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