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国银引入外资 利降金融风险

[ 2006-03-16 08:43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近日有关外资银行入股国有银行会否威胁金融安全的争论颇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树清在今年两会期间与本报社长张国良会面时表示,在金融全球化的态势下,排斥外资金融机构、人员和技术是不对的,外资入股国有商业银行不仅不会威胁金融安全,而且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对整体国家利益有好处。

有人说外资银行入股会把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料拿走甚至威胁国家金融安全,这是夸大其辞的。郭树清表示,只要银行内部治理得好,商业机密保护得好,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此外,外资入股时必须签订保守商业机密协议,这与他们的个人利益以及法律责任都是密切相关的。

    威胁金融安全夸大其辞

那么进入的外资会不会利用特殊地位在金融危机时推波助澜?或是一有风声说人民币币值不稳,就马上把钱套走换成外汇?郭树清认为,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小的,首先,银行事务要通过董事会及股东大会决策,而外资毕竟是小股东;第二,这些外资商业银行也有自己的长远利益,所以带头炒作的可能性不大。

郭树清还认为,引进外部投资者是为了改善股权结构,引进国际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以及产品。所以总体上讲,这对国家的金融安全、国家利益是有好处的。

郭树清说,中国金融体系比较落后,银行系统也比较脆弱,服务质量及风险控制能力虽已有很大改善,但总体水平仍较低,这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是不好的。今后要着力把银行体系做大做强,否则经济现代化没有希望。

    中国金融体系仍较脆弱

据透露,在2002年改革之前,四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平均为26%,经过近三年的改革,不良贷款率已大为降低,中行、工行不良贷款率已降到5%左右,建行为3.8%,加之尚未进行重组的农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0%左右,银行体系的危险性大大降低,透明度和竞争力也不断增强。

郭树清还形象地说,把国有商业银行说得很好或很糟都是不对的,国有商业银行“既不是金山,也不是废墟”。

    三年前拒入股今叹走宝

郭树清还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三年前,很多人对国有商业银行无信心,建行拿出1%的股权请企业入股,都没人愿意,现在很多人后悔了。但他同时强调也不能沾沾自喜。郭树清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有很多困难,有着人员、机构乃至观念上的沉重包袱,但今后有信心一定能把国有商业银行搞好。

(来源:香港《文汇报》 张燕丽、李雪颖)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