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面对诺奖:陕西作家应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

2012-10-22 15:37:05 来源:陕西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陕西作家要用世界的眼光进行文学的写作

必须承认,莫言模式与陕西作家创作习惯存在差异。从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开始,莫言为读者持续写出了《红高粱》系列、《丰乳肥臀》、《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它们共同组成了莫言的故乡,一个辽阔无边的文学故乡:高密东北乡。正如莫言此前所说,“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星认为,“莫言是个具有世界眼光,非常重视对外交流的作家,来陕西都来了十余次,每次都来这边找文学界的朋友,非常有推广意识。相比之下,陕西作家就知道闷头苦干,很少主动走出去,就是舍不得家乡的那碗黏面,以前别人叫贾平凹去香港他都不去,陈忠实也是这样。这对我们冲击世界有着很大的拘囿,也是陕西作家必须改进的地方!”

西安是13朝古都,陕西积淀了厚重的中华文化,陕西作家要学会用世界的眼光进行文学的写作。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我们与世界的融合日益加快,如何在文化交流之中更进一步加快陕西文化与世界的融合?如何让别人通过文化来认识一个真正的陕西?这是我省作家作品走向国际所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穿越文字的秘境,通过文学的展示,让世界更能读懂这块古老土地的真实表情,更能进入陕西人、中国人的内心,这样,才能让世界触摸陕西人的精神世界,了解陕西,读懂中国。虽然,文学不需要金牌主义,但是,获奖的确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审视文学在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可喜的是,近年来,陕西省作协未雨绸缪,在全国各地方作协中第一家成立专门的文学翻译委员会,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陕西文学海外翻译计划”,由省作协和省译协联合打造“中译英”精品,把陕西20位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首先译成英文在国内外出版发行。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在“中译外”事业上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力邀陈孝英、孔保尔、安危、马可等著名翻译家组成专门队伍,省作协与省翻译家协会联合启动“斯劳特计划”,积极促进陕西作家走出国门,将他们的作品翻译成外文,也译介外国文学作品进入陕西,以使陕西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学排头兵。

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契诃夫文学奖”获得者雷涛认为,“长期以来,陕西作家都是闷头在写,却很少有走出去的意识。但作为文学大省、文学重镇的陕西,其文学地位决定了陕西作家必须熟知世界文学的走向,必须走出国门。一方面我们要了解世界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也要让世界熟悉陕西。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向世界推介陕西作家和陕西文学作品,树立牢固的决心和信心,把文学翻译特别是‘中译外’的工作做好做扎实。”

诚然,诺贝尔文学奖,是每个作家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追逐的一个制高点,在中国,虽然莫言率先到达,但这仅仅是中国作家在此征程上的开始而已,我们有理由期待,更有理由相信,“文学陕军”一定会厚积薄发,后来居上。(记者李向红 杨小玲 实习生 鹿甜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成都车展女模露肉变"奶展"

福建首对男同志公开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