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价部门提供的数据中,记者发现,现在收费的“六桥一隧一线”建设成本为141亿多元。但这个建设成本中,距市区较远、市民使用率较低的三环线和天兴洲大桥建设成本就高达76亿元,占总成本的一半多。而这“一桥一线”并不是车主经常通行的线路,但在本次价格调整中,却与市内中心线路捆绑计价收费,无论是年票还是计次收费。
大多数车主对“收费还贷”并不陌生,也并不反对,但关键是收多少,还什么?
早在ETC收费方案出炉之前,武汉市民就议论纷纷,新增加的ETC设备及其维护、使用成本是否也会转嫁到车主头上?而这一怀疑在去年的听证会上得到证实:根据听证会公布的数据,拟收费标准有关成本包括建设成本141.52亿元,未来30年内财务成本即收费期间应付利息总额213.12亿元,以及运营成本159.6618亿元。
这个运营成本包括:动力费用18.22亿元,管理费用18.66亿元,维修保养及材料费45.29亿元,大修基金35.83亿元,包括ETC系统大修基金(3.9亿元)和三环线大修基金等,以及工资福利41.66亿元。
原来ETC收费不仅仅是为了还贷,车主还要为人员工资等“运营成本”买单。而且,武汉市物价局成本监审分局的局长王德华明确表示,ETC收来的费用将优先保障运营费用,然后才是付息和还本。
《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对利用贷款或者集资建设的大型桥梁、隧道等,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向过往车辆(军用车辆除外)收取通行费,用于偿还贷款或者集资款,“不得挪作他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教授说:“政府公开收费成本的做法,首先值得肯定,但成本的内容和结构并不令人满意。把运营成本摊入收费成本,这是养人还是养桥啊?”另外,让桥隧收费背上近160亿元“运营成本”的大包袱,还将大大延长为桥隧建设成本还本付息的年限,实际上增加了还本付息的总额。
此外,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曾国安教授认为,在还贷压力大、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政府还可以尝试多种途径筹资,一是基础设施的利用,比如不影响景观或者可以美化景观的话,路桥、隧道、机场等可以采取竞争性招标的方式投放广告等;二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第三,争取中央政府的补助;第四,争取国际金融组织的免息和低息贷款;第五,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彩票。但从体制上看,改革现行的“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实现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平衡是让地方政府少借钱甚至不借钱,从而少收费或者不收费的重要条件。
来源:人民网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