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5-12-05 11:45:48
 

  新华教育北京12月4日电 创新引领教育,教育创建未来。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承载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12月4日,以“创——建未来”为主题的2015新华教育论坛——大国教育之声活动在京隆重举行。全国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媒体人及各大教育机构的领军人物5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创新改革浪潮中中国教育的创新发展之路。以下是本次论坛的精彩摘要。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做主题演讲。新华网 于耀东 摄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作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然要有一大批创新人才,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但是,创新人才不是“教”出来的,教育可以助推创新人才的发展。如何通过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使我们一大批创新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首先,当我们考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在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下面去深刻的理解。全球化的时代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人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多角度的视角去分析各种问题。需要我们年轻一代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理解和沟通合作,这是时代对未来人才提出的要求。我们今天面临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大数据、智能化使我们整个学习的大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多的需要展望学习的方法,因为任何一个阶段的学习都不可能满足我们终身的发展,不可能满足这个时代和未来的事业对我们的要求。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学会“选择”,成为今天我们年轻一代,我们未来的创新人才非常重要的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在过去十几年过程当中,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大众化的阶段。今天,积极的探索有特色、高水平、高质量的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高等教育的探索需要我们积极的来探索不同类型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大家都知道学生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一种教育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人。教育只有提供更多的选择,才能使我们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和发展模式,才能满足人的发展要求。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岗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会不一样。只有教育的多样化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里,我特别希望提出,我们在探索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模式过程当中,千万不要千篇一律,多样化才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大家都公认的创新需要三大元素:首先是创业的素养,必须要扎实的把握某个领域最新的技术。第二个要素就是原创的精神,能提供最新的观点和事物的能力。第三个元素,就是求真的渴望。我们讲钻研的知识,不光是专业的学习技能,还要对专业以外知识的广泛了解,能够从一个更大的视野来看问题。我们讲的创新的点子不仅是能提出前所未有的点子,要更善于把某个领域的东西应用到其他的领域,使之发挥作用。我们讲求真的渴望,它要敢于尝试,不怕犯错,敢于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点子,不怕被别人指出错误。

  上海纽约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通过构建课堂教学、文化体验、社会观察、研究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的学习平台,着重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批判式思想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从每一个课程当中打下跨学科的基础。作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年轻人,如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激发全球性视野,这些都是我们在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当中特别关注的要点。和我们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不同的,在这所学校里面,我们强调的是主动学习模式。学校的责任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选择权是学生,如果你不积极的选择,这些机会等于零。我们的教师是来自世界各地,英语教学成为这个学校的一个必要的环境。学校推迟选择专业,学生在二年级毕业的时候才选择自己的专业。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培养,在大学四年过程当中有三个学期的时间在纽约大学的全球教育体系当中流动,在世界14个大都市里面都可以找到他的学习点和选修的课程。

  多样化的教程方式通过主讲课、研讨课实验课、写作课的组合形式,培养批判式的思维和阅读、表达的能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强调学生自我组织的科学和社会的实践。下面我想举三个案例,看看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采取的一个方法。第一个案例,跨学科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科学基础》这门课是根据问题来综合,由四位教授共同完成这个课程,每个星期要有一次讨论会议来掌握这个课程的衔接和进步。在这门课主要的授课过程当中强调的是学生如何能够把物理、化学、生物技能打通,在我们共同面对问题的过程当中,怎么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来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门课程的最后的考核的成果,就是让学生做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一定是学科交叉的,这个项目一定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这是我们学生选的一些科学问题和研究的项目,我想这是一个例子。

  第二个案例,这里举一个课程,就是《互动媒体创意技术》,是把技术和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我们的互动媒体技术的实验室提供了各种各样的3D打印机和穿戴式的制作设备,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设备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动手体验设计制作。这个课程考核办法是用自己创意最后实践一个产品,我们会有一个作品的展示盛会,这是老师给学生打分,作为一门课成绩的重要方面。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也让我们学生能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很好的结合起来,付诸到应用。

  第三个案例是一个项目,就是创造力+创新项目。强调的是创新是领导力的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各式各样的机会,比如本科生的研究基金——今年的暑假里面有18个学生的团队申请到了本科生的研究基金来做他们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不是他们完成导师的项目,是自己提出来,自己设计,自己实施的一个项目。我们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现在通过两年逐步形成品牌的“创客上海马拉松编程比赛”,吸引了世界100多所大学,几十个国家的学生到上海纽约大学共同参与24小时编程比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很好的和市场和产品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活动。

  我们同学们参加了各种比赛,在整个过程当中,形成了学生的互动式、主动式的学习模式。学生也会根据今天的一些全球问题,来研究本土解决的方案。这是上海纽约大学,我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结合了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体制的一些优势的东西,我们在思考如何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学校的教育过程当中,我们充分利用了中国的社会环境来鼓励我们的中外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心,用这种责任心来推动学生的创新,也是丰富学生在文化环境当中的一种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上海纽约大学有一句口号,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我想我们在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坚持一个理念,我们的教师不是仅仅在课堂里面,整个社会的环境都是学生的发展的很好空间。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