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留守儿童:成长之忧唤破解之策 有爱,依然孤独?
2015-08-18 09:01:16
 

一名代理家长在为留守儿童梳头发。 (本报记者 党柏峰/摄)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孤单地留守,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与环境的歧视,无一不在困扰着这些孩子,这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留守儿童的悲剧不断发生,留守儿童也随之越来越受大家关注。有关部门统计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6100多万,占农村儿童的28.29%,其中逾200万独居儿童,更是成了缺乏照料的事实孤儿。在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中,80%由祖辈抚养,13%托付给亲友,7%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很显然,让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健康快乐成长,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事关国家发展的希望与未来。近日,记者走进陕西农村,倾听留守儿童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

  “爸妈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工,把我留在外婆家,外婆家还有一大家人,我很不习惯,经常晚上从睡梦中惊醒,看到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我非常伤心,真想大哭一场。”当城市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时,许多农村孩子有着白水县四年级学生盼盼(化名)一样的境况:每天,在对父母的思念中,他们脆弱、无助、孤独,内心无比落寞,“留守儿童”自杀、伤害事件时而发生,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震撼,更有沉重的思考。

  对此,陕西省委农工办综合调研处处长王军深入多县区,着重就“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与思考。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全省已有数百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超过百万。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隔辈老人生活在一起,还有部分由亲戚代管。由于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代沟等原因,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和管教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问题一:有爱,孩子依然孤独

  “孩子要啥我都给,他咋就不听话逃学呢?”丹凤县留仙坪乡的初二学生赵强(化名)的奶奶这样说。赵强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相伴生活。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加之父母不断寄些零花钱,赵强养成了很多坏毛病,学习差、逃学、打架,尽管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很多帮助但收效不大。调查发现,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隔辈老人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孩子犯错时,也会常常袒护,他们相信“树大自然直”。同时,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愧疚,大多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认为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幸福”。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殊不知,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

  王军在周至县一所小学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上过网的达到80%以上,有网瘾的不低于30%。一到放学、放假,这些孩子们便在街上闲逛,网上游逛,完全处于“放羊”状态。

  “命运对我为什么这么不公平,让我常年生活在亲戚家里,我觉得好孤独,我多么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多么希望爸爸妈妈能陪在我身边,哪怕一天也好!”石泉县后柳镇年仅11岁的小学生小亮(化名)在日记中写到。

  123下一页 123下一页


编辑:小微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妇女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