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脑认知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都已经意识到,智能技术可以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获得启发,提高机器的智能水平。近年来,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角逐的热点,美国、欧盟相继启动相关研究计划,我国政府也正在论证并启动“中国脑计划”。相应地,不少高校也纷纷成立与此有关的课题组,甚至是研究院。
类脑计划研究正在高速路上?
郑南宁并不否认这一点,在他看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网络理论近20年的长足进步,以及大数据时代对于智能计算的需求,使得今天的我们,再一次聚焦这一重大命题。
不过,他清晰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也曾出现一股类似的潮流——以日本“第五代计算机”为代表的技术,力图突破电脑所谓的冯·诺依曼瓶颈,以实现人工智能。当时,知识工程奠基人费根鲍姆认为,这个惊人的开发,将引起第二次计算机革命。
然而,第五代计算机的命运是“悲壮的”。郑南宁至今记得,那次研究并未实现自然语言人机对话、程序自动生成等目标,最终计划流产。
如今,人们这一次在面对类脑研究时的兴奋,在郑南宁看来,和当年的情景如出一辙,他提醒现场的学者,莫让这一次的类脑计划,成为皇帝的新衣,“期望值过高,而又没有达到预期,随之带来的,可能是学科发展的低落,甚至是灾难”。
类脑计算研究还是给科学家们留足了一些“可以踏踏实实”研究的题目。郑南宁说,尽管神经生理学的大量实验告诉我们,人类脑皮层各功能区域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解决各层次和各处理模块之间的关联是一个巨大挑战,但科学家还可以深入研究模型特性,而非单纯研究它的原型的物理原理。
他以飞机和鸟为例说,对鸟的详细研究,不可能对如何制造飞机提供更多的启示,对飞机的真正理解来自飞行的研究,而非鸟。“从这个意义来说,研究类脑计算,并非去完整复制人的大脑,而是对人脑功能特性的模拟。”郑南宁说。
谭铁牛也将上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这段时间称为人工智能的“寒冬期”,但在他看来,如今,互联网和大数据推动人工智能进入新的春天。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2.5万台左右,销量增长27%,年销售额约59亿美元。而中国市场,2014年一年的工业机器人销量猛增54%,达到5.6万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