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就像是一场点球大战,踢进了那个关键的球,你就能捧起大力神杯,没进,又能说明什么呢?”
□“球还要照样踢。人生的比赛也不止这么一场。当然,每一场都要全力以赴,这样才对得住自己和年华。”
□“942万,这和瑞典的总人口不相上下,你想现在的孩子有多辛苦!”
--------------------------------------------------------------------
高考,这个牵动着近千万个家庭神经的考试,在影响着今日之中国的同时,也被后者改变着。
6月4日23时,49岁的老李还在北京长安街上开车奔驰,车内右前方的出租车打表器,不停闪烁着公里数和金额,“二十二块六,二十五块”……对这些直接关乎老李腰包的数字,他却不再像以往那样关注。现在,他嘴上挂着的,只有一个数字,“3”。
再过3天,他19岁的儿子就要进入2015年的高考考场。
6月4日当天,教育部公布了今年高考报名人数,942万人。
老李在广播中听到这个数字后,猛踩了一脚刹车,“942万,这和瑞典的总人口不相上下,你想现在的孩子有多辛苦!”
6月7日、8日,老李要连续“罢工”两天,把车停在考场门口,做他家小李的全职司机。他说,他要成为孩子出考场时,第一个见到的人。
高考,被认作是当今中国最具有公平性的上升渠道,正因为如此,全国各个地方、各个阶层的千军万马蜂拥而至,在这座独木桥上开始了较量。每个桥上的人,都怕被挤下去。挤下去,可能就要重新来一次。
老李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挤下来。
在1980年代末,他参加高考的时候,感觉“那和平日里的考试几乎没什么区别”。早上,母亲做了和往日里一样的早点,也没有加两个鸡蛋或油条,也没有说什么金榜题名的祝福。他自己走出家门,步行半个小时,走进考场。
他回忆说,那时报考的人数不少,加之大学尚未扩招,竞争也很激烈,老李认为,是人们看待这件事情的观念和心态变了。